五四·漢服運動

孤華 2019年05月05日(週日) 1 mins

一百年前的今天,無數的青年人爲了中國、爲了救亡圖存,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旗幟,矛頭直指禮教和專制思想。

一百年後的今天,承先輩遺澤,我們仍會紀念五四而非唾棄,沒有對其冠上「大不敬」、「通匪」、「反政府遊行」或是「褻瀆神明」之類的名號。

漢服運動與五四

五四運動進行的年代,正是中國積貧積弱未得改變,中國在國際上毫無地位的時代。宗法、禮教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只是禁錮,而絕非西周初年的恰當其時。破除思想禁錮,學習、接納德先生、賽先生的新思想,是當時一項至爲重要的課程。

漢服運動肇始與基本搭好框架的年代,2003-2008年,則是中國擺脫舊日陰影,開始逐步走向國際舞臺前端的時代。但雖說中國作爲國家這個整體正在走向美好,但是國內的情況並不樂觀——和五四的年代並不盡相同的不樂觀。漢服運動的提出,正是針對這些問題,並且——和五四遙相呼應地是——同樣是源於民衆。

非以幼兒年歲經歷過那個時代並且稍微有點記憶的人,應該能回憶起來當時的情況:媒體上的名人基本都是洋奴公知、土豪劣紳;除去歌手明星外,流行文化基本是《醜陋的中國人》、淨空法師、《弟子規》、辮子戲;而且更是有不太平的邊疆與某族某教的打砸搶燒爲此做註腳。

於是,漢服運動應運而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宣告:中國人不是劣等人種、華夏文化不是這個樣子、漢族也是民族。

漢服運動要做什麼

漢服運動的精髓不在漢服,而在於「選擇了漢服」。

抽象地說,漢服運動追求的是方方面面的華夏精神與文明的復興與再造。

具體到所針對的問題上來,則是:對奴才文化的反對(針對淨空、《弟子規》),對中華民族自信的重塑(針對洋奴公知、《醜陋的中國人》),對偏離初衷的民族政策的修正(針對辮子戲、某族某教),以及對精神文明的追求(針對土豪劣紳)。

而漢服,則是考慮了方方面面後,一個十分合理的切入點。

服裝是與人接觸時首先感受的信息,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與生活方式)。以漢服作爲切入點,比通過其他文化符號作爲切入點更爲清楚明白。當時的人們,對「奇裝異服」的牴觸相當明顯,換句話說就是思維禁錮更大。通過漢服這一明顯屬於當時人們定義中「奇裝異服」的東西作爲切入點,通過正大光明的挑戰,以期讓更多人衝破思維束縛;通過對漢服及其被迫消失的歷史的正視、對當代中國「代表性服裝」的重新審視,帶動人們對傳統以及方方面面的重新思考。

漢服運動期望,以漢服作爲切入點,帶動人們的重新思考:思考人們爲何有意無意避免談「漢」;思考人們爲何認爲「唐裝」、「旗袍」是中國代表服飾;思考傳統文化究竟是什麼。期望通過重新思考,帶動自信的重新建立;通過重新思考,帶動對華夏文明的揚棄(再造);通過對華夏文化重新思考,帶動人民對自身所處環境的思考,進而帶動人民主動參與社會發展。對於漢服運動來說,衣服是手段,不是目的。「始於衣冠,達於博遠」這一不是口號的口號正是對此的一個概括。

早期漢服運動的文章中一個極爲主要的部分就是理論構建,其中尤其以網名爲「溪山琴況」和「天風環佩」(兩名均與瑤琴相關)的已逝漢服吧吧主的文章最爲系統。其文章被後來人整理爲《溪山琴況文集》,其中第一部分16篇文章均是針對漢服運動的理論構建以及對當時一些與漢服相關事件的評論。其文章在今天讀來,仍舊熠熠生輝,甚至可謂無有過時。

在這裏,我推薦其中三篇文章給有興趣瞭解之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始自衣冠,达于博远——再论汉服运动》;《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

漢服運動說對了什麼

漢服運動理論基礎構建完成於2008年左近,其中一些內容在現在的人看來十分「理所當然」。這是好事,說明漢服運動在這些方面說對了;但者也造成了新的問題,導致一些人認爲漢服運動沒事找事。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對此稍微進行整理,也方便未來之人以此爲鑑。

雖說是個整理,但更像是對漢服運動理念細節的回顧,以及用這些年的變化對其進行評論。

對提及「漢民族」的壓抑

對腦海中對當年沒有概念的人來說或許有點難以相信,但在2003-2008乃至2012年前後,中國社會會有意無意地避免提及漢族及漢族相關的一切。所有歸屬「漢族」的東西,全部都只是說是「中華民族」的;所有漢族與少數民族共同發展的東西,全部都是少數民族的;所有少數民族的東西,還是少數民族的。

反對「大漢族主義」沒問題,但當時的社會對漢族的存在的態度只能以病態來形容。

我清楚得記得小學時候填一個表格,其中有一欄叫「民族」,而我們班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填什麼。後來老師說填「」,一個在簡化字中雖然簡單,卻十分陌生的字。

我清楚得記得初中時得知同學因爲是「少數民族」故而中考乃至高考都有加分時的不解與羨慕——因爲我們全都是城市學生,而那些同學(至少我們班的那些同學)沒有因爲其少數民族身份本身受到任何負面影響。更有趣的是,其中一個跟我關係很好的回族男生,根本沒有任何忌口(甚至我都不知道他是回族),引起了我對「回族」到底是什麼的質疑。

我清楚得記得我們從小就學過(雖然並不考)各個少數民族以及其他國家的「民族服飾」,但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漢族的民族服飾到底是什麼。直到我接觸到漢服運動之前,我一直以爲漢族沒有民族服裝。

我清楚得記得2001年上海APEC會議的官方服裝被稱爲「唐裝」,而各處迎賓小姐穿着「旗袍」。所有人都有意無意表露出來這就是中國(中華民族)的代表服裝,但我卻總覺得怪異:唐朝人並不穿「唐裝」,「旗人」是滿族人。

我清楚得記得當年歷史課上老師說「試卷上不能說岳飛是民族英雄」時的震驚感。全班同學盡皆譁然,而老師也十分理解,而且特別強調「不是岳飛不是,而是試卷上不能說」,「要說也只能說是漢族民族英雄,不能說是中華民族民族英雄」。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佔全國九成以上人口,但其存在幾乎只是在身份證與戶口本中。於是,各種其他力量趁虛而入,而且都是以「中國人劣等」(漢族人的身份認同就是中國人)爲基調。而官方也嚐到了其長期以來的「維穩」做法的反噬。

現在的狀況對比當年大有改善,但在這個方面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與漢服運動相關的,主要有這麼兩個:

  • 某些人特別喜歡將古代名人改爲「回族」
  • 「皇漢」基本演變爲了「蝗漢」

第一個問題早在20世紀後半葉就已經開始,而其現在的形態在剛進入21世紀前後已經基本定型。這其實也暴露出了回族身份認同問題,於是只能通過不斷篡改歷史來「創造」出回族的意義。 第二個問題其實和漢服運動所要解決的問題類似,但其思想則更極端,算是民族政策的反噬之一,畢竟被壓抑太久了出現極端的反彈很是常見。有趣的是:稍微考究一下,按理論來說,「皇漢」一詞本來是「煌漢」的通假,僅是一個驕傲的說法而已;在還沒有變得極端前,不少人其實是認同皇漢這個說法的。

這兩個問題有着不同的解決路徑,但漢服運動與解決這兩問題其實是同道者。畢竟漢服運動爲的不是虛構歷史也不是割裂中國,而是正視歷史、彌合嫌隙、共築未來。

同袍

漢服復興者們互稱「同袍」,算是符合《詩經》原文的雙關:既是同衣者,亦是戰友。

漢服運動看到漢服復興與華夏復興不是簡簡單單的事情,而是需要和社會主流思想對抗的事情。沒有韌性的人,其實是做不來這件事的。

漢族的民族服飾與更合理的中國代表服飾

作爲切入點,漢服的提起本身就意味着對許多事情的重新思考。最起碼的,它代表着在有需要的時候,人們終於不用再去糾結(哪怕是無意識的)漢族民族服裝到底是什麼,而可以直接選擇。

而在需要中國代表服飾的場合,至少我們現在有自信說旗袍、馬褂不能作爲代表。至於具體用什麼可以再討論,但作爲中國主體民族的民族服飾,漢服絕對是強有力的候選項(假如刨除前述民族政策影響)。

爲華夏文化正名

由於中國近代的種種,「傳統文化」這個概念一直處於「愚昧」、「雅緻」、「繁瑣」、「重要」的膠合中。

「傳統」的意義不是漢服運動所要解決的,漢服運動對此是默認存在的。類似地,漢服運動也預設華夏文化中相當部分很優秀。

但漢服運動抓住了一個關鍵問題:現在的許多「傳統」,其實根本就不傳統。其中一個很明顯的體現,就是近年《弟子規》成了傳統文化(儒家)的代表,而孔孟則不見蹤影。雖然淨空已經被打爲邪教,但《弟子規》這一被他極力宣傳的東西的流行並沒有隨之而去,而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所以漢服運動提出:要拋去對傳統的思維定勢,重新推敲一下傳統。尤其是強調從春秋戰國的思想黃金期出發,考察後續變化究竟是正常發展、還是爲了某些特定利益而強行實施。

復興而不是復古

和對華夏的正名相伴的,則是強調對傳統的揚棄。所有人都很清楚,過去的思想畢竟是過去,相當部分必然不符合現在的時代。

漢服運動對此的態度,正是秉持這一觀念。引用一段溪山琴況的文句:

汉服运动非但不是复古运动,恰恰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求新运动。

复古是文化的守旧,复兴是文明的求新;复古是懒惰的袭用,复兴是批判地继承;复古对祖先膜拜至地,心中却没有真正的敬畏,复兴是捧读先人的话语,心里充满无限的感恩。

复古,认为先人的文明不可超越,也无需超越。复兴,认为先人伟大的文明必须超越,苟日新,日日新。

复古是躲藏祖先的身后以避风雨,复兴是从祖先身后一步步走来,独立地开创文明的前景。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溪山琴况

必須源於草根,且求新民

對現在的人來說,「草根」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在帝吧欣然使用「屌絲」一詞以後,「草根」一詞迅速被「屌絲」一詞所取代——因爲它們事實上所指的是同一批人,我們。

但這不對。

「屌絲」所蘊含的自我矮化以及對他人的嘲諷,事實上消磨了人的意志,讓人沉溺在「我都已經這麼說了求求你饒了我吧」和「你們這些垃圾」中。不用很廢腦筋,就會發現這種人很眼熟,就是魯迅筆下的阿Q。

漢服運動興起的那個年代,正是草根一詞逐漸被人接受、民衆力量逐漸被人認識的時代。而巧的是,當時也公知雖然仍然主導,但在逐漸被人揭下包裝的時代。漢服運動也是持這麼一個理念而生,希望用人民(草根)的力量,自下而上地重新梳理文化。

民间不再寄空想于幻世、托希望于精英,草根的话语正在不可遏阻地上升为强势和主流,民间真正开始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

汉服运动是民间力量生长,民间智慧觉醒的过程。汉服复兴者不应一味把华夏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精英身上,祈求精英的理解,渴盼精英的支持——祈求“高贵的人们”能复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奴性。

——《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溪山琴况

漢服運動沒做好什麼

然而,雖然有一個良好的框架,並且依託於互聯網這一新平臺,漢服運動仍然沒有完全按照期望的方向發展。因而,現在人們雖然見到穿漢服的人多了,但對漢服運動的評價並不見得有所提高(甚至以我個人角度看來,反而下降了)。

所以,既然目標是好的,但現階段結果並不好,那麼必然是哪裏出了問題。我在這裏嘗試梳理一下我所見到的問題。但問題實際上是彼此糾纏的,所以各類之間有相當大的重合。

秀衣黨

這其實是很早就有的事情,但近些年愈來愈嚴重。

簡單來說,漢服運動期望「同袍」是(或逐漸變得)願意主動學習華夏文化,並且融入自己生活的人。但事實上,很多人並不能做到,他們的目的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好看,能炫耀。

形制之爭

對漢服形制的考據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幾乎每個人都受電視劇影響,但電視劇中的衣服基本均是爲了藝術性而胡編亂造出來的(再加上可能設計者本人本來也沒有什麼概念),所以需要還原服裝本來的模樣。

一開始人也少,心也純,人們多少能達成共識,並逐漸總結出模式。並且人們都比較謹慎,於是成果便被稱爲「現代漢服體系」。

對形制進行討論,在否定中前進本屬正常;後來的考據成果推翻以前的成果的事情本屬正常,所以「現代漢服體系」也是有「版本」的。 但後來出於各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緣故,人們開始糾結在各種細節之上,並且沿着這條路越走越遠。更是有人拿着自己的成果武斷地否定前人成果,或是圖省事而宣揚僅明朝傳下來的衣服形制合規。而偏偏漢服運動對「正統」(事實上是「真實」)有所追求,故而在這一點上很難調停。

復古傾向與「正統」的過度追求

雖然「復興而不是復古」在最初便提在面上,並且被不斷強調,但由於漢服運動天生的弱組織性,這句話也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另外,伴着漢服運動本身理念的一部分——還原歷史——而來的,則是一些人對「正統」的過度追求。在服裝上,他們的表現往往便是我們所謂的「囧粉」;在社會理念上,則是有少部分人走向極端,甚至有種族主義傾向。

當然,我在這裏要爲漢服運動辯護一下:這些人即使不因爲知道了漢服運動而走向極端,他們也會因爲其他原因而走向極端,而且說不定會更加極端。漢服運動的理念中沒有一條是極端的,而他們之所以會這樣,除去本身潛在的性格問題,便是社會環境的影響。畢竟,人類是生物,基因表達是會受環境影響的。

未新之民

這其實是對前面所說的「新民」的目標的一個莫大諷刺,因爲漢服運動並沒能顯著帶來一幫新民。

其中一個顯著表現是對名人對權力的依賴越來越重,而且可以爲此放棄本來的理念。其中兩個代表是某漢服周與某服日:某漢服周爲了自己的目的,強行將漢服以朝代劃分,並且還弄出了個「清代漢服」;某服日則在名稱上已經顯露出了問題,畢竟關於漢服到底要不要叫漢服(華服就是曾經的討論項之一)早就經過了討論,並且有充足的理由叫漢服而不叫華服。

而且隨着有漢服的人數的增多,越來越難以讓人們意識到漢服運動不是衣服運動。

商業

本來來說,漢服商家是合理的存在,而且應該鼓勵。早期一些同袍後來便去做了商家,可以說是比較成功。

但由於商業的本性,很多人其實是僅僅看重了利潤,而對漢服運動毫無興趣。他們隨心所欲製衣,完全不考慮形制,且用料配色以抓人眼球爲要。但偏偏這些人更熟悉商業那一套,所以對漢服沒有瞭解的人往往便會落入他們的陷阱。

另一類則可以稱作是「狼子野心」,企圖「統領」漢服運動。其中尤以一個自稱「漢服皇帝」的陳姓男子爲知名:他自稱漢服第一人,還到處盜用別人活動照片。然而諷刺地是,一些知名機構(比如北大)曾經和他進行合作。

只能說這些人更懂得商業和權術那一套。漢服同袍想要重新取得話語權,需要做出突破。

漢服運動的未來

漢服運動的未來目前看起來並不明朗。但其中有一點比較明確:如果按目前的路子發展下去,漢服運動的初衷很可能無法達到,而最多能只能留下「漢服是漢民族的服裝」這一件事,等待未來另一個運動接棒。但我認爲,離了漢服這麼一個獨特的切入點以後,後續其他運動會更加艱難。

所以,如果想要漢服運動達成其初衷,對其目前的發展態勢和方法必定要進行改變。而方向,其實不外乎三個方面:

  • 對初衷的強調
  • 對問題的修正
  • 對組織方法的改進

初衷與新時代

初衷其實比較好強調,畢竟前人的文字並未過時,而且現下的環境並未改變太多。

但雖然沒有改變太多,多少也是改變了一些的。要注意根據新動態進行新文章的撰寫,讓當下的人更容易理解。

另外,隨着環境變化,理念中不同部分的強調情況也要隨着對未來的預判改變。比如當下漢民族意識比起當年要強了不少,在一些方面已經接近目標,所以這方面的培養或許可以進行調整,尤其注重不要走極端(以及規勸、引導極端之人走回正軌)。

問題與修正

既然漢服運動是活的運動,那麼就會不斷出現新的問題。出問題與修正問題,本身就是發展的一部分。

前文總結了一些我看到的問題,但我也不敢說這就是全部的重點問題。而且各地狀況並不相同,所以還是要因地制宜,探索解決方案。

組織方法

而組織方法,則是我並不擅長的領域。這種看得到問題,但不知道如何解決的無力感一直纏繞着我。

漢服運動天生的弱組織性既是其優勢,又是其劣勢。其優勢在於,不會使得漢服運動變成(廣義上的)政治活動因而消耗在無休止的扯皮與對抗上;其劣勢在於,很難有人可以調製全局,於是劣化會不斷發生,而且外部力量(主要是資本力量)對其影響很大。我所知的當代唯一兼顧的活動,便是自由軟件運動及開源運動。但它有極大的特殊性,所以很難說對漢服運動是否有借鑑意義。

總結

漢服運動也走過了十來個年頭,參與者也在不斷變化。但有一點一直沒有改變,就是對「新民」、獨立精神的追求。

隨着漢服不斷更爲人所知,外部影響也越來越大。我們感謝名人高士對漢服運動的支持,但希望他們不要企圖按照自己的需要來改造漢服運動;同樣的,同袍們也不要忘了作爲復興者的自覺,不要圖一時省事而影響未來。我知道這不容易,畢竟多數同袍也都是分類下的「無產階級」,而那些名人高士總是以「精英」自居。但近代史畢竟在那,前人面對死亡都能完成更偉大的事業,我們這不涉及生死的有何理由說自己做不到?

再借溪山琴況的文句:

民间不再寄空想于幻世、托希望于精英,草根的话语正在不可遏阻地上升为强势和主流,民间真正开始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我常看到,许多网友过于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精英们身上,这里,需要弄清一个问题:

汉服,不是“应该复兴”,而是“必须复兴”——因为这是不可阻止的民意。

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由民间来掌握,民间的力量和意志终究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将一步步坚定地实现这个目标。这个觉醒的时代,民间正在成为中国真正的主人,汉服复兴是正义和美好的民族事业,我们的意志必须实现。

我们要看到问题,看到危机,看到许许多多现实的困难,但是我们的信心不应动摇,汉服复兴是迟早的事,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止的事。优秀华夏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大势。

我们不祈求任何人。华夏文化复兴的前景,要靠我们自己坚持不懈地亲手去创造。也正因为我们精神的独立,我们才有资格和政府、和精英、和社会各界展开平等、善意、冷静、耐心和充分的沟通,建设性的合作甚至妥协,展开充分的文化博弈。

汉服运动是民间力量生长,民间智慧觉醒的过程。汉服复兴者不应一味把华夏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精英身上,祈求精英的理解,渴盼精英的支持——祈求“高贵的人们”能复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奴性。

精英支持,要复兴。精英不支持,也要复兴。汉服运动源自觉醒了的民间,正在强势崛起的民间,汉服撑起的,是华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在掌握了自己和民族命运的精神一新的国民。

汉服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的文明觉醒。

——《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溪山琴况

最後:歷史不等人,社會發展也不等人。


您可以在Hypothesis上的該群組內進行評論,或使用下面的Disqus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