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汉服运动

孤华 2019年05月05日(周日) 1 mins

一百年前的今天,无数的青年人为了中国、为了救亡图存,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帜,矛头直指礼教和专制思想。

一百年后的今天,承先辈遗泽,我们仍会纪念五四而非唾弃,没有对其冠上「大不敬」、「通匪」、「反政府游行」或是「亵渎神明」之类的名号。

汉服运动与五四

五四运动进行的年代,正是中国积贫积弱未得改变,中国在国际上毫无地位的时代。宗法、礼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只是禁锢,而绝非西周初年的恰当其时。破除思想禁锢,学习、接纳德先生、赛先生的新思想,是当时一项至为重要的课程。

汉服运动肇始与基本搭好框架的年代,2003-2008年,则是中国摆脱旧日阴影,开始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前端的时代。但虽说中国作为国家这个整体正在走向美好,但是国内的情况并不乐观——和五四的年代并不尽相同的不乐观。汉服运动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并且——和五四遥相呼应地是——同样是源于民众。

非以幼儿年岁经历过那个时代并且稍微有点记忆的人,应该能回忆起来当时的情况:媒体上的名人基本都是洋奴公知、土豪劣绅;除去歌手明星外,流行文化基本是《丑陋的中国人》、净空法师、《弟子规》、辫子戏;而且更是有不太平的边疆与某族某教的打砸抢烧为此做注脚。

于是,汉服运动应运而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宣告:中国人不是劣等人种、华夏文化不是这个样子、汉族也是民族。

汉服运动要做什么

汉服运动的精髓不在汉服,而在于「选择了汉服」。

抽象地说,汉服运动追求的是方方面面的华夏精神与文明的复兴与再造。

具体到所针对的问题上来,则是:对奴才文化的反对(针对净空、《弟子规》),对中华民族自信的重塑(针对洋奴公知、《丑陋的中国人》),对偏离初衷的民族政策的修正(针对辫子戏、某族某教),以及对精神文明的追求(针对土豪劣绅)。

而汉服,则是考虑了方方面面后,一个十分合理的切入点。

服装是与人接触时首先感受的信息,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以汉服作为切入点,比通过其他文化符号作为切入点更为清楚明白。当时的人们,对「奇装异服」的抵触相当明显,换句话说就是思维禁锢更大。通过汉服这一明显属于当时人们定义中「奇装异服」的东西作为切入点,通过正大光明的挑战,以期让更多人冲破思维束缚;通过对汉服及其被迫消失的历史的正视、对当代中国「代表性服装」的重新审视,带动人们对传统以及方方面面的重新思考。

汉服运动期望,以汉服作为切入点,带动人们的重新思考:思考人们为何有意无意避免谈「汉」;思考人们为何认为「唐装」、「旗袍」是中国代表服饰;思考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期望通过重新思考,带动自信的重新建立;通过重新思考,带动对华夏文明的扬弃(再造);通过对华夏文化重新思考,带动人民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思考,进而带动人民主动参与社会发展。对于汉服运动来说,衣服是手段,不是目的。「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这一不是口号的口号正是对此的一个概括。

早期汉服运动的文章中一个极为主要的部分就是理论构建,其中尤其以网名为「溪山琴况」和「天风环佩」(两名均与瑶琴相关)的已逝汉服吧吧主的文章最为系统。其文章被后来人整理为《溪山琴况文集》,其中第一部分16篇文章均是针对汉服运动的理论构建以及对当时一些与汉服相关事件的评论。其文章在今天读来,仍旧熠熠生辉,甚至可谓无有过时。

在这里,我推荐其中三篇文章给有兴趣了解之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始自衣冠,达于博远——再论汉服运动》;《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

汉服运动说对了什么

汉服运动理论基础构建完成于2008年左近,其中一些内容在现在的人看来十分「理所当然」。这是好事,说明汉服运动在这些方面说对了;但者也造成了新的问题,导致一些人认为汉服运动没事找事。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此稍微进行整理,也方便未来之人以此为鉴。

虽说是个整理,但更像是对汉服运动理念细节的回顾,以及用这些年的变化对其进行评论。

对提及「汉民族」的压抑

对脑海中对当年没有概念的人来说或许有点难以相信,但在2003-2008乃至2012年前后,中国社会会有意无意地避免提及汉族及汉族相关的一切。所有归属「汉族」的东西,全部都只是说是「中华民族」的;所有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的东西,全部都是少数民族的;所有少数民族的东西,还是少数民族的。

反对「大汉族主义」没问题,但当时的社会对汉族的存在的态度只能以病态来形容。

我清楚得记得小学时候填一个表格,其中有一栏叫「民族」,而我们班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老师说填「」,一个在简化字中虽然简单,却十分陌生的字。

我清楚得记得初中时得知同学因为是「少数民族」故而中考乃至高考都有加分时的不解与羡慕——因为我们全都是城市学生,而那些同学(至少我们班的那些同学)没有因为其少数民族身份本身受到任何负面影响。更有趣的是,其中一个跟我关系很好的回族男生,根本没有任何忌口(甚至我都不知道他是回族),引起了我对「回族」到底是什么的质疑。

我清楚得记得我们从小就学过(虽然并不考)各个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国家的「民族服饰」,但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汉族的民族服饰到底是什么。直到我接触到汉服运动之前,我一直以为汉族没有民族服装。

我清楚得记得2001年上海APEC会议的官方服装被称为「唐装」,而各处迎宾小姐穿着「旗袍」。所有人都有意无意表露出来这就是中国(中华民族)的代表服装,但我却总觉得怪异:唐朝人并不穿「唐装」,「旗人」是满族人。

我清楚得记得当年历史课上老师说「试卷上不能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时的震惊感。全班同学尽皆哗然,而老师也十分理解,而且特别强调「不是岳飞不是,而是试卷上不能说」,「要说也只能说是汉族民族英雄,不能说是中华民族民族英雄」。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国九成以上人口,但其存在几乎只是在身份证与户口本中。于是,各种其他力量趁虚而入,而且都是以「中国人劣等」(汉族人的身份认同就是中国人)为基调。而官方也尝到了其长期以来的「维稳」做法的反噬。

现在的状况对比当年大有改善,但在这个方面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与汉服运动相关的,主要有这么两个:

  • 某些人特别喜欢将古代名人改为「回族」
  • 「皇汉」基本演变为了「蝗汉」

第一个问题早在20世纪后半叶就已经开始,而其现在的形态在刚进入21世纪前后已经基本定型。这其实也暴露出了回族身份认同问题,于是只能通过不断篡改历史来「创造」出回族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其实和汉服运动所要解决的问题类似,但其思想则更极端,算是民族政策的反噬之一,毕竟被压抑太久了出现极端的反弹很是常见。有趣的是:稍微考究一下,按理论来说,「皇汉」一词本来是「煌汉」的通假,仅是一个骄傲的说法而已;在还没有变得极端前,不少人其实是认同皇汉这个说法的。

这两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路径,但汉服运动与解决这两问题其实是同道者。毕竟汉服运动为的不是虚构历史也不是割裂中国,而是正视历史、弥合嫌隙、共筑未来。

同袍

汉服复兴者们互称「同袍」,算是符合《诗经》原文的双关:既是同衣者,亦是战友。

汉服运动看到汉服复兴与华夏复兴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而是需要和社会主流思想对抗的事情。没有韧性的人,其实是做不来这件事的。

汉族的民族服饰与更合理的中国代表服饰

作为切入点,汉服的提起本身就意味着对许多事情的重新思考。最起码的,它代表着在有需要的时候,人们终于不用再去纠结(哪怕是无意识的)汉族民族服装到底是什么,而可以直接选择。

而在需要中国代表服饰的场合,至少我们现在有自信说旗袍、马褂不能作为代表。至于具体用什么可以再讨论,但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民族服饰,汉服绝对是强有力的候选项(假如刨除前述民族政策影响)。

为华夏文化正名

由于中国近代的种种,「传统文化」这个概念一直处于「愚昧」、「雅致」、「繁琐」、「重要」的胶合中。

「传统」的意义不是汉服运动所要解决的,汉服运动对此是默认存在的。类似地,汉服运动也预设华夏文化中相当部分很优秀。

但汉服运动抓住了一个关键问题:现在的许多「传统」,其实根本就不传统。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体现,就是近年《弟子规》成了传统文化(儒家)的代表,而孔孟则不见踪影。虽然净空已经被打为邪教,但《弟子规》这一被他极力宣传的东西的流行并没有随之而去,而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所以汉服运动提出:要抛去对传统的思维定势,重新推敲一下传统。尤其是强调从春秋战国的思想黄金期出发,考察后续变化究竟是正常发展、还是为了某些特定利益而强行实施。

复兴而不是复古

和对华夏的正名相伴的,则是强调对传统的扬弃。所有人都很清楚,过去的思想毕竟是过去,相当部分必然不符合现在的时代。

汉服运动对此的态度,正是秉持这一观念。引用一段溪山琴况的文句:

汉服运动非但不是复古运动,恰恰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求新运动。

复古是文化的守旧,复兴是文明的求新;复古是懒惰的袭用,复兴是批判地继承;复古对祖先膜拜至地,心中却没有真正的敬畏,复兴是捧读先人的话语,心里充满无限的感恩。

复古,认为先人的文明不可超越,也无需超越。复兴,认为先人伟大的文明必须超越,苟日新,日日新。

复古是躲藏祖先的身后以避风雨,复兴是从祖先身后一步步走来,独立地开创文明的前景。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溪山琴况

必须源于草根,且求新民

对现在的人来说,「草根」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在帝吧欣然使用「屌丝」一词以后,「草根」一词迅速被「屌丝」一词所取代——因为它们事实上所指的是同一批人,我们。

但这不对。

「屌丝」所蕴含的自我矮化以及对他人的嘲讽,事实上消磨了人的意志,让人沉溺在「我都已经这么说了求求你饶了我吧」和「你们这些垃圾」中。不用很废脑筋,就会发现这种人很眼熟,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

汉服运动兴起的那个年代,正是草根一词逐渐被人接受、民众力量逐渐被人认识的时代。而巧的是,当时也公知虽然仍然主导,但在逐渐被人揭下包装的时代。汉服运动也是持这么一个理念而生,希望用人民(草根)的力量,自下而上地重新梳理文化。

民间不再寄空想于幻世、托希望于精英,草根的话语正在不可遏阻地上升为强势和主流,民间真正开始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

汉服运动是民间力量生长,民间智慧觉醒的过程。汉服复兴者不应一味把华夏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精英身上,祈求精英的理解,渴盼精英的支持——祈求“高贵的人们”能复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奴性。

——《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溪山琴况

汉服运动没做好什么

然而,虽然有一个良好的框架,并且依托于互联网这一新平台,汉服运动仍然没有完全按照期望的方向发展。因而,现在人们虽然见到穿汉服的人多了,但对汉服运动的评价并不见得有所提高(甚至以我个人角度看来,反而下降了)。

所以,既然目标是好的,但现阶段结果并不好,那么必然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在这里尝试梳理一下我所见到的问题。但问题实际上是彼此纠缠的,所以各类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合。

秀衣党

这其实是很早就有的事情,但近些年愈来愈严重。

简单来说,汉服运动期望「同袍」是(或逐渐变得)愿意主动学习华夏文化,并且融入自己生活的人。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能做到,他们的目的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好看,能炫耀。

形制之争

对汉服形制的考据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受电视剧影响,但电视剧中的衣服基本均是为了艺术性而胡编乱造出来的(再加上可能设计者本人本来也没有什么概念),所以需要还原服装本来的模样。

一开始人也少,心也纯,人们多少能达成共识,并逐渐总结出模式。并且人们都比较谨慎,于是成果便被称为「现代汉服体系」。

对形制进行讨论,在否定中前进本属正常;后来的考据成果推翻以前的成果的事情本属正常,所以「现代汉服体系」也是有「版本」的。 但后来出于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故,人们开始纠结在各种细节之上,并且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更是有人拿着自己的成果武断地否定前人成果,或是图省事而宣扬仅明朝传下来的衣服形制合规。而偏偏汉服运动对「正统」(事实上是「真实」)有所追求,故而在这一点上很难调停。

复古倾向与「正统」的过度追求

虽然「复兴而不是复古」在最初便提在面上,并且被不断强调,但由于汉服运动天生的弱组织性,这句话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伴着汉服运动本身理念的一部分——还原历史——而来的,则是一些人对「正统」的过度追求。在服装上,他们的表现往往便是我们所谓的「囧粉」;在社会理念上,则是有少部分人走向极端,甚至有种族主义倾向。

当然,我在这里要为汉服运动辩护一下:这些人即使不因为知道了汉服运动而走向极端,他们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而走向极端,而且说不定会更加极端。汉服运动的理念中没有一条是极端的,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除去本身潜在的性格问题,便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毕竟,人类是生物,基因表达是会受环境影响的。

未新之民

这其实是对前面所说的「新民」的目标的一个莫大讽刺,因为汉服运动并没能显著带来一帮新民。

其中一个显著表现是对名人对权力的依赖越来越重,而且可以为此放弃本来的理念。其中两个代表是某汉服周与某服日:某汉服周为了自己的目的,强行将汉服以朝代划分,并且还弄出了个「清代汉服」;某服日则在名称上已经显露出了问题,毕竟关于汉服到底要不要叫汉服(华服就是曾经的讨论项之一)早就经过了讨论,并且有充足的理由叫汉服而不叫华服。

而且随着有汉服的人数的增多,越来越难以让人们意识到汉服运动不是衣服运动。

商业

本来来说,汉服商家是合理的存在,而且应该鼓励。早期一些同袍后来便去做了商家,可以说是比较成功。

但由于商业的本性,很多人其实是仅仅看重了利润,而对汉服运动毫无兴趣。他们随心所欲制衣,完全不考虑形制,且用料配色以抓人眼球为要。但偏偏这些人更熟悉商业那一套,所以对汉服没有了解的人往往便会落入他们的陷阱。

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是「狼子野心」,企图「统领」汉服运动。其中尤以一个自称「汉服皇帝」的陈姓男子为知名:他自称汉服第一人,还到处盗用别人活动照片。然而讽刺地是,一些知名机构(比如北大)曾经和他进行合作。

只能说这些人更懂得商业和权术那一套。汉服同袍想要重新取得话语权,需要做出突破。

汉服运动的未来

汉服运动的未来目前看起来并不明朗。但其中有一点比较明确:如果按目前的路子发展下去,汉服运动的初衷很可能无法达到,而最多能只能留下「汉服是汉民族的服装」这一件事,等待未来另一个运动接棒。但我认为,离了汉服这么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以后,后续其他运动会更加艰难。

所以,如果想要汉服运动达成其初衷,对其目前的发展态势和方法必定要进行改变。而方向,其实不外乎三个方面:

  • 对初衷的强调
  • 对问题的修正
  • 对组织方法的改进

初衷与新时代

初衷其实比较好强调,毕竟前人的文字并未过时,而且现下的环境并未改变太多。

但虽然没有改变太多,多少也是改变了一些的。要注意根据新动态进行新文章的撰写,让当下的人更容易理解。

另外,随着环境变化,理念中不同部分的强调情况也要随着对未来的预判改变。比如当下汉民族意识比起当年要强了不少,在一些方面已经接近目标,所以这方面的培养或许可以进行调整,尤其注重不要走极端(以及规劝、引导极端之人走回正轨)。

问题与修正

既然汉服运动是活的运动,那么就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出问题与修正问题,本身就是发展的一部分。

前文总结了一些我看到的问题,但我也不敢说这就是全部的重点问题。而且各地状况并不相同,所以还是要因地制宜,探索解决方案。

组织方法

而组织方法,则是我并不擅长的领域。这种看得到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无力感一直缠绕着我。

汉服运动天生的弱组织性既是其优势,又是其劣势。其优势在于,不会使得汉服运动变成(广义上的)政治活动因而消耗在无休止的扯皮与对抗上;其劣势在于,很难有人可以调制全局,于是劣化会不断发生,而且外部力量(主要是资本力量)对其影响很大。我所知的当代唯一兼顾的活动,便是自由软件运动及开源运动。但它有极大的特殊性,所以很难说对汉服运动是否有借鉴意义。

总结

汉服运动也走过了十来个年头,参与者也在不断变化。但有一点一直没有改变,就是对「新民」、独立精神的追求。

随着汉服不断更为人所知,外部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感谢名人高士对汉服运动的支持,但希望他们不要企图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改造汉服运动;同样的,同袍们也不要忘了作为复兴者的自觉,不要图一时省事而影响未来。我知道这不容易,毕竟多数同袍也都是分类下的「无产阶级」,而那些名人高士总是以「精英」自居。但近代史毕竟在那,前人面对死亡都能完成更伟大的事业,我们这不涉及生死的有何理由说自己做不到?

再借溪山琴况的文句:

民间不再寄空想于幻世、托希望于精英,草根的话语正在不可遏阻地上升为强势和主流,民间真正开始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我常看到,许多网友过于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精英们身上,这里,需要弄清一个问题:

汉服,不是“应该复兴”,而是“必须复兴”——因为这是不可阻止的民意。

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由民间来掌握,民间的力量和意志终究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将一步步坚定地实现这个目标。这个觉醒的时代,民间正在成为中国真正的主人,汉服复兴是正义和美好的民族事业,我们的意志必须实现。

我们要看到问题,看到危机,看到许许多多现实的困难,但是我们的信心不应动摇,汉服复兴是迟早的事,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止的事。优秀华夏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大势。

我们不祈求任何人。华夏文化复兴的前景,要靠我们自己坚持不懈地亲手去创造。也正因为我们精神的独立,我们才有资格和政府、和精英、和社会各界展开平等、善意、冷静、耐心和充分的沟通,建设性的合作甚至妥协,展开充分的文化博弈。

汉服运动是民间力量生长,民间智慧觉醒的过程。汉服复兴者不应一味把华夏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精英身上,祈求精英的理解,渴盼精英的支持——祈求“高贵的人们”能复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奴性。

精英支持,要复兴。精英不支持,也要复兴。汉服运动源自觉醒了的民间,正在强势崛起的民间,汉服撑起的,是华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在掌握了自己和民族命运的精神一新的国民。

汉服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的文明觉醒。

——《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溪山琴况

最后:历史不等人,社会发展也不等人。


您可以在Hypothesis上的該群組內進行評論,或使用下面的Disqus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