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的两年COVID-19防护经验

renyuneyun 2022年12月18日(周日) 1 mins

前一篇我写了自己感染新冠的经历。毕竟我年轻,影响有限,通常不至于死亡。但难受还是很有,如果让我选,我肯定选择做好防护,就算感染也要等再弱一点,或者后遗症搞清楚了再来。

不过感染了也证实了这么几件事:

  1. 我的防护手段应当是有效的,毕竟直到最近进行了风险行为才感染。

  2. 我的确是会感染且有症状的,之前应该是因为防护有效所以两年中一直没感染。

  3. 火车这个密闭空间内的确很难有洁净区。

这篇讨论一下我(们)之前一至两年在共存区(英国)的防护经验,以便其他人参考。不过说到底,自然中许多事情是概率性的,没有办法可以100%确保你不感染。

不过但凡你不是小孩子的话,你应该明白事情不是只有100%概率才能/才要去做的。

下面内容首先讨论纲要,然后再分主题讨论我(们)在这个纲要下的做法和知道的信息。也许我们做得多了,也许我们做得少了,这些可以调整。但纲要本身是一切的核心,关于消毒和失活的信息则是手段有效的保证。如果你对自己的做法有信心,或者只打算自己推演一套做法,那么看了纲要后也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看知识整理。

纲要

说防护新冠,说白了就是尽量防止自己会被感染的部位接触新冠病毒。

而人体具有新冠目标受体(ACE2?)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含口腔)。也有说眼睛也算的(比如李文亮?),但从2020年秋天起就很少听说了,所以也可能不是。所以核心就是如何避免这些部位接触外界的新冠病毒——我们需要假设自己本身是不带毒的。

我们的做法是效仿感染病房,划分污染区和洁净区——家里绝大部分地方是洁净区,放脏衣服的是污染区。外出认定进入污染区,回来后需要清理,然后进入洁净区。

但由于是在个人住所,条件有限,所以对极低风险的部分进行了一定简化。

对于买回来的东西,由于有一定(但往往被称为「很小」)机率也会导致人因接触而间接感染,我们也尽量妥善消毒或放置。

新冠病毒毕竟是病毒,暴露在空气中一定时间后则会失活/死亡。所以有些不适合消毒或不想消毒的物品,可以放置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然后等它自然失活。

下面按各个话题进行展开描述,说说我在各种场景的做法,会比较啰嗦。文中会多次提及清洁和消毒相关的部分,其依据都来自于最后知识整理部分,文中不再赘述。

在家

格局划分及回家流程

如前所述,我们将家内划分为洁净区和污染区。屋内绝大多数地区作为洁净区;最主要的污染区就是放置外出衣服或其他物品的地方,尽量靠近门口或其他不容易接触的地方;而门口本身作为半污染区考虑,会临时用来对带回来并需要使用的物品消毒。

这样在外出回家后需要做的事情就很顺畅了:

  1. 对鞋底消毒(喷雾),然后换拖鞋;

  2. 脱掉衣服,放置在对应地方;

  3. 洗手,洗眼镜;

  4. 洗澡(全身)。

洗手、洗眼镜以及洗澡之所以需要且有用,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可以使新冠病毒失活,而肥皂、洗手液、沐浴露以及洗发露等产品的一大成分就是表面活性剂(用以去油)。如果你只是用水,那么效果至少会大打折扣。

洗澡一定是「全身」——头发、脸、耳朵、颈部、躯干、四肢。虽然包裹在(洁净)衣服内的部分一般可以认为干净,但考虑到穿脱衣服的流程以及下次再穿衣服的过程,它们最终还是可能接触污染区,所以保险起见要全部洗一遍。

也有信息说其实头发或躯干上的不要紧。在没有统计结论之前,这个问题只能仁者见仁了。

再多说一点:「外出」指任意情况下的外出,除非你有强烈的理由认定那次外出没那么要紧。比如如果快递员就在你家门口,而你家内部都是洁净区,那么开门取快递也许可以不算(但记得洗手以及对鞋子进行处理)。但如果你家在楼内,快递员在楼门外,那么自己考虑吧,我是专门用一套衣服应对这种场景,挂在单独的地方。另外,你还要考虑快递员会不会是感染者,所以可以适当对头发进行清洁或消毒。当然,记得戴好口罩,且一定不要复用日前外出的口罩。

处理带回或购买的东西

如果买了东西,或带回的一些东西需要回家使用(如手机、电脑、眼镜),那么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将它们拿出来。之后按照正常流程选择合适的消毒产品进行处理即可。同样需要记得将自己接触过它们的皮肤部分进行清洁/消毒。

我们的习惯是在刚回来时就将它们全部拿出,这样无论怎么接触,之后洗澡时都可以一次性解决。不过当然了,消毒后仍然要仔细洗手。

对于一些不需要外包装的产品,我有时候也会将其拆开,小心将内容物倒出来(比如到盘子上),然后丢弃包装。

理所当然的,外出的衣服和在家的衣服要分开。洗衣服的话,通常情况下30度水温+洗涤剂+正常洗涤流程即可;如果想额外确保,那么可以考虑增加烘干(烘洗一体机的前提下)。

空气和密封

至于空气相关的其他细节,我们就只能尽量做,但条件所限,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比较典型的是通风和下水通路。我们经常开窗通风,毕竟没必要为了躲新冠而让自己染上其他病,但在窗户外面有人经过的时候会关上它(我们在一楼)。而下水通路我们没有任何控制能力,不过似乎我们住的地方本身设计还可以,基本处于液封之下(除了厨房),而且排污似乎也比较规范,没有发生过反气的状况。不过说老实话,我觉得从这些途径感染的机率应该极低(除了窗外直接有人),不会比我们出门戴外科口罩时跑风漏气吸入的高,所以我们也没有太过在乎。

但有条件且在乎的人可以考虑将这些漏洞堵上,比如增加下水通路的水封,对跑风漏气的门框进行额外密封之类。前一段看到拍帮主有一系列文章说这事,可以参考一下。不过我还是那个看法:这些都属于比较低概率的事情,做它们之前首先要保证更大概率的事情做好(如口罩、清洁、消毒),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他

现在我住在另一个城市,但屋内分区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和之前是一样的。虽然我已经尽量挑选更合适的了,但这个房子的格局还是略逊之前的。不过它是二楼这件事比之前好一点,虽然现在窗户外会有别人家抽烟机抽出的风。由于没有家具,一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也做了其他简化。

国内和英国住房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国内城市住宅以单元楼为主,而这边有大量独门独户或半独户;其次是窗户的尺寸和开启能力,这边往往不如国内。基本而言,我觉得差别不大,除了国内可能需要更多考虑一下邻居万一感染,那么通风的问题。国内一些家也有露台,但可能会有通风管道串到那里,所以需要留心,或者调整通风管道的尽头位置。

外出

外出,取决于场景不同和时长不同,会有一些具体做法上的区别。但整体而言,它们有许多共性,最核心的比如确保始终正确佩戴口罩。本节先说一下通用准则,然后讨论特定场景下的不同(额外)做法。

通用准则

外出注意事项的核心是确保口罩佩戴正确,气密性良好。毕竟口鼻是主要的感染渠道。至于眼睛的潜在风险,由于我们两人都戴眼镜,对此基本忽略不计。如果在乎,最保险的做法是佩戴(全封闭)护目镜;佩戴面罩(比如透明全脸那种)或许也有用,但我们没能过去心理关,所以一般不戴。

由于回家会进行全身清洁,那么在外的时候手可以随意使用。但需要注意,但凡手接触过外界物品(包括墙),那么手就不要再接触面部了,除非进行了清洁/消毒。

类似地,既然需要回家清洁,那么在外时候其实可以做绝大多数事情——工作、使用公用设备、使用公共交通。它们虽然会导致手、身体其他部分或衣服污染,但它们都不会进入洁净区,所以也就无所谓。

我知道有人推出过小工具,用来代替手完成一些主要功能,比如按电梯按钮之类。但仔细想想,这种工具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携带。如果有方法可以确保拿出它的过程不会碰触到污染区,放置它的过程不会碰触洁净区,那么这些东西也可以一用。但问题在于我始终想不出除了始终拿在手里以外的任何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实在恕我不能接受,不符合我的需求。

吃饭喝水

如果需要进行稍微长时间的外出,那么喝水一定是绕不过的,而吃饭也很理所当然。其核心一是尽量找人少的地方,二是避免混合污染和洁净区。(不要忘了携带免洗洗手液。)

找人少的地方的意义不用我多说。最佳的选项是有风的户外,室内不是完全不能接受,但这时候风险就不确定了——可以很小,比如我们多次在外吃饭(当然都找的人少的座位),但也可以不小(比如我大约就是因为在火车车门处吃东西而感染)。

水杯内部一般可以认为是洁净区(除非你用脏手洗了它),所以可以脱下口罩直接喝。在外购买的食物本身一般也可以认为是洁净的(指免于新冠,而别的就再讨论吧),所以可以根据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食用。这些假设的基础一是食物本身经过高温,二是店员在准备食物的过程中接触各个地方,故而将高浓度新冠病毒沾染在某个人的食物/用品上的风险有限。当然,餐具的洁净程度只能相信他们的良心了。如果店员本身有明显症状,也要慎重考虑。

两大典型例子就是快餐店和正经需要使用餐具的堂食。快餐最好还是拿到户外吃,在店内吃则自己评估风险(比如人多则风险高,刚有人坐过的地方风险高)。需要餐具的堂食,则首先洗手,然后再接触餐具。如果一定要到处摸或者用手机,则接触后需要再次洗手,最差也要保证不会用那个手接触食物(或间接做到,比如餐具换手,然后再用另一只手去接触之类的)。

载具或其他密闭空间

在外总有一些时候需要处于诸如公交车火车飞机之类的载具中,或者楼房商场之类的密闭空间中的时候。

如果时间短,那么视其中人的密度,决定合适的口罩,然后正常进入,之后离开即可。基本而言,如果人的密度高,或者通风实在不好,那么不要犹豫,直接上N95以上的口罩(担心口罩使用时间问题的话,可以参照后文有限度重用)。但如果时间长,需要喝水乃至吃饭(如长途火车),那么的确复杂一些。

我就怀疑我是因为上次在火车上吃东西——即使是车门附近那种没人的地方——而导致的感染。

我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基本就还是参照前面一点,然后尽量在无人或空旷处再进行需要摘口罩的行为。火车如果有换乘,那么在站台(尤其是露天站台)进行这些事项是最佳的选择。而如果没有换乘机会,而且又需要,那么尽量选择人少的地方,并减少暴露时间为优。

一些公司宣称自己的载具用了高效过滤系统(比如2020年许多航空公司都这么宣称),所以如果相信他们的话,在出风口附近是最佳的选择。而如果不相信的话,出风口反而是很差的选择。

住宿

我之前由于需要差旅,外出住宿过几次。由于英国这边都号称自己进行过消毒,所以我也有限地相信它没问题。尤其是床铺,大概可以相信问题不大——一是床品都按理说会更换,二是可以大概相信做清洁的人没感染。

那么操作的重点仍然是划分洁净区和污染区,类似在家内的做法。不过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带一些消毒物品了,如消毒湿巾和喷雾,对一些不完全放心的又需要接触的地方进行处理。当然了,我也会尽量减少接触区域。

不过对于共用卫生间的如Airbnb一类,可能就不太好操作了。不过记得肥皂等表面活性剂都可以杀灭新冠病毒,那么对主要的接触物(比如水龙头开关)在每次使用开始时都进行清洁,也是一种方案(我就是这么做的)。正常情况下房东也不会乱动你的东西,所以如果需要放点东西(如牙杯),那么可以寻找或创造一片洁净区,然后放在上边。

至于Airbnb下的走廊之类,就看情况了。最好当然是戴口罩,但如果实在不合适也就算了,或者可以挑选没人经过的时候再出去。毕竟都住在人家家了,怎么着也得大概相信人家没有感染吧,否则前面这些处理意义大打折扣。

社交

社交是最难的一环。它不仅取决于你怎么想,还取决于对方怎么想。

如果双方都有防护意识,或对方基本不在乎,那么戴着口罩是最佳的选项。

但如果对方在乎,或者担心对方在乎,那么只能尽量在其他方面下工夫了。比如尽量在户外,尽量保持(社交)距离之类的。

这时候透明面罩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面部表情丝毫不遮挡。但这里仍然需要考虑对方本身对面罩的反应,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不过面罩毕竟还是在两侧有开口,不知道空气流动后会不会还是会大量进来。我个人觉得只要能有50%-70%不进来,就算是成功的。

而除了少数几个人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多人的社交活动。这时候控制权完全不在自己手上,只能自己评估了,我做不了任何建议——因为我也很纠结。不过大体原则还是类似:如果能相信大部分人没问题,那么参加也就参加了;参加时还是要尽量减少风险,但不能太过影响社交活动本身的意义。

口罩(呼吸器)

口罩可以说是这两年人们最熟悉的防护产品。但同时,许多人对口罩的认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用法上也有问题。

一点前置知识

口罩的目的不是阻拦病毒颗粒,而是阻拦携带大量病毒的(气溶胶等?)微小的液滴。口罩材料的孔径无法阻拦病毒颗粒;同时,少量的病毒颗粒基本不可能造成感染。

口罩的材料我不完全懂。2020年一开始的说法是要有融喷布,据说原理是融喷布上有静电场,可以吸附液滴(水是极性分子,也合理)。然而(K)N95似乎没有技术指标要求必须使用融喷布,但它们也是(甚至是)管用的。后来美国CDC援引一些研究宣称布口罩也有相当不错的效果(50%-70%)。但鉴于CDC在新冠大流行中的诸多失信表现,加上推广布口罩所具有的明显政治治理动机,我对它的说法并不完全信任。不过不管怎么说,至少实践上说明了医用外科口罩和(K)N95等口罩的确有效。

不过最近这几个月也有说医用外科效果不够了,必须要上(K)N95了的。我这边缺少信息,没看到论文,不知道具体如何采信。但至少戴得比较好的医用外科目前还行,希望继续行下去。

我对口罩的命名以及最终的选择其实有一点疑虑,但貌似是有点想多了。比如我国口罩有医用和防尘两类,其中医用的最主要特殊指标是防液体喷溅效果。常见的KN95其实是防尘口罩,但同时也有医用KN95口罩。而KN95的指标是过滤效果,而非材料,所以理论上它们完全可以不用融喷布。所以我经常陷入会不会一般的KN95其实没有效果的疑问中。不过毕竟(K)N95标准测试的是300nm颗粒的过滤度,应该还好,毕竟气溶胶什么的怎么也要比这个大。

气密性

在选择了合适材料或等级口罩的前提下,还有一点很重要(或者如果你从来没考虑过,也许是更重要):佩戴时的气密性

影响气密性的主要因素是贴合度,主要就是鼻部和脸颊两侧部分。所以鼻部的硬条需要在佩戴上之后整理一下以确保贴合。一般而言,平面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气密性都有限,尤其是脸颊部分;而立体口罩一般都更优秀;头带式(如两条横着的长带子,戴在头后而非耳后)的比耳挂式(最常见的那种,两条短带子,挂在耳朵上)的气密性也一般更优秀,而且也舒服一些。这也是为什么(K)N95之类的口罩一般都做成立体的。当然了,立体口罩也有不同造型,最主要的是要寻找一个贴合自己脸型的,毕竟每个人的脸都不一样。

有两个不严谨但可以参考的判断气密性手段:1. 呼吸时口罩(尤其是脸颊附近)是否内收及外鼓;2. 眼镜上有多容易留下雾气?如果呼吸口罩没有变化(尤其是N95类),那么多半气密性不好。如果眼镜上每次呼吸都能留下大量雾气,那么至少鼻部气密性不行。当然了,留下一点雾气几乎是一定的,毕竟水分子很小。有些口罩的设计对此有考虑,所以最终还是需要自己斟酌其气密性。

平面口罩的气密性也不是不能抢救一下。比如戴紧一些,或交叉挂绳之类的操作都可能有一定改进。也有研究说用皮筋横竖箍住一些部位,可以改进气密性;也有类似原理下的专用器具。但总的来说,还是立体口罩的气密性更靠谱一些。

同样是由于气密性,佩戴多层口罩一般没有意义,甚至可能有害。而且佩戴多层口罩时呼吸阻力变大,对肺部肌肉的影响也不可不考虑。

佩戴和摘除操作

佩戴和摘除操作也有不少人做得很不合理。其操作核心还是尽量避免混杂污染区和洁净区——口罩的外表面是污染区,内表面是洁净区。带子也一般应当认为是污染区。所以无论对口罩做什么操作,只要你打算将它戴到脸上,那么一定要保证不要用污染过的手或东西碰触洁净区。

我由于戴得多,比较熟练,所以佩戴口罩时完全不需要用手捏着口罩本体,而只用拿着带子,然后调整鼻部的硬条;摘除时也类似,只操作带子。这样在临时摘下时(比如喝水)也可以确保不会混杂。

比较典型的错误例子如用手直接触摸内表面,摘下后随手折叠放入口袋,摘下后挂在胳膊上等。如果有必要摘下来,最好的选择是用手拿着挂绳;如果一定要放在桌子上,除非你确定桌面属于洁净区,否则请将口罩外面向下。

我们买了脑后脑后挂钩器。除了可以戴紧不勒耳朵外,它还可以充当锚定器——把它放在桌上,而口罩自然垂在桌边。

佩戴时长

口罩的使用时长则大家现在基本都知道了:医用外科口罩4小时,N95级别的8小时或更多一些。这个数字其实只是个大概,具体的要按你佩戴的感受为准。主要是看两个比较重要的指标:1. 呼吸阻力;2. 过滤能力。

基本而言,呼吸阻力以刚佩戴为准,显著增大后则需要更换。正常情况下,佩戴口罩时呼吸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增大一些用力,但很有限,哪怕是N95之类。多佩戴几次就能习惯(锻炼肌肉),所以到时候就很容易判断阻力究竟如何。

过滤能力则可以考虑你吸入的气体是否以及含有多少外界的气味,如果显著增加很多,那么也可以考虑要更换了。不过气味这事不能做准数,毕竟气味的分子也许更小,可以穿过口罩也说不定。但如果一开始佩戴时完全闻不到外界气味,但佩戴一段时间后开始显著闻到,这大体也意味着你使用时间已经很久了,该换了。

关于重用

这里再说一下口罩的重用问题。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口罩都会和你说是一次性的,不要二次使用,但并不解释为什么。在口罩充足的前提下,最好按照它们的说明使用,毕竟厂商是最了解自己产品的人。

严格来说,摘除口罩之后再佩戴就算重用了。也就是说,我前面提到的喝水操作其实就是在重用。不过实操上来说这么做一般问题不大,毕竟你还是你,头上的东西还是那些东西,贴合度不会有变化(除非你摘口罩的手法很特别),所以效果也不应该有影响。当然,这个结论的前提是重新佩戴上的时候确保气密性和之前一致——有些口罩(比如不少医用外科口罩)在取下再次佩戴后,其气密性就是和会和之前不一致,所以需要调整口罩,或调整做法。

但如果因买不到或其他因素,而不得不重用,那么也不是完全不能,但这时候就得自己负责重用的后果了。首先重用的大前提是口罩仍然保有足够的过滤能力,所以如果你的口罩已经过滤性能低下了,或者本身就有限,那么最好还是丢弃了吧。也是因此,N95之类的口罩相对有一些重用的意义,而医用外科还是最好避免。基本而言,新冠病毒在口罩上的存活时间是1-2周,所以如果你可以将之前佩戴的口罩放置一两周,那么之后拿来再用也不是不可以,尤其是假如你之前仅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而如果口罩已经呼吸阻力十分大了,那么重用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了,除非实在有必要,否则我建议不要这么干。

如果确有重用的需求,也可以考虑购买设计为可以重用的口罩。我之前就购买过一款宣称可以用酒精消毒后继续使用的口罩。

哦对了,口罩一般都是不能用酒精之类的东西消毒后重用的。有专用的消毒设备,但个人基本不会拥有。所以个人的唯一方案就是静置。

消毒

消毒的手段大家都知道个大概,最典型的就是浓度合适的酒精(75%左右)擦拭及喷雾,以及肥皂洗手。但消毒里边的细节一般鲜有媒体提及,或者都是复制粘贴,并没有给人额外信息和信心。

这里根据我查阅资料所掌握的信息,对该话题展开介绍,其中涉及各常见消毒产品的使用,以及它们的原理和类推产品。当然,由于我并非学这些的,所以如果内容有错误还望指正(这样我也可以改进!);类似地,外推的结论仅合适用来参考,而不要轻信。最后还会说一下新冠病毒自然失活的信息。

酒精

酒精是我最倾向于使用的通用消毒产品,因为它可以用于我生活中涉及的绝大多数场景和目标物品。最妙的是它也可以给食品表面消毒——虽然会有风味改变或影响保存等可预期后果,但至少在需要时是一个令人放心的可行选项。而且其成分明确、易懂,使用后果可以根据基本知识进行推测——酒精毕竟是有机溶剂。

用法主要是喷雾和涂抹擦拭。至于消毒时间,我没有看到准确的结论,但一般认为20-30秒即可。所以在给手机消毒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酒精的——接触时间短,更不容易损坏(屏幕涂层取决于厂商,而且可以通过贴膜绕过)。

由于易燃性,酒精使用要避开热源或潜在电火花区域;由于挥发性,所以要避免大规模使用。

酒精的原理据说是使蛋白质外壳变性,导致病毒失去功能。由于作用原理,酒精的浓度需要维持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否则变性效果不同,导致起不到消毒作用。这个区间我看到过多种不太一样的说法,但基本来说70%-80%都是合适的范围。注意这个浓度指的是体积分数,即v/v,部分产品可能需要换算。

但很可惜,英国由于担心酗酒,故而个人买不到纯的乙醇水溶液,能买到的都是变性乙醇,且都添加了苦味剂。变性乙醇(或者有时候叫甲基化乙醇)这个名字有点吓人,但其实只是乙醇中掺杂了其他成分(即变性剂),并不会和乙醇反应变成其他分子。英国和欧盟标准一致,都是在乙醇中掺杂异丙醇、丁酮和苯甲地那。之所以有时候叫甲基化乙醇,是因为以前(2013年以前)的做法是在其中掺杂甲醇。

我买的酒精溶液中还添加了一些甘油,理论上目的是避免使用后皮肤干燥(如果擦手)。但由于我还进行喷雾使用,所以甘油反而是一个负担。

肥皂/洗手液等

肥皂洗手也是一种常见的清洁策略,而且对于手部来说是更推荐的策略,因为可以深入皮肤褶皱,还可以清洁掉其他脏污。

做法就是沾湿手,然后上肥皂/洗手液,然后用合适的手法全面清洁手部,最后冲掉。我看到过说20秒、30秒、每个步骤15秒的各种说法(其中30秒居多)。

其原理是通过表面活性剂将病毒的脂质膜层解离,使得病毒散架,故而失活/死亡。这样,所有的以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的产品都有效,只不过可能所需浓度和时长不同。

我没有找到权威信息说洗手液是否一样管用,但通常用法中似乎将肥皂和洗手液通称为肥皂,且权威信息也没有特殊提过洗手液不管用。个人经验上,我一直用的都是洗手液,所以应当的确管用。

同理,洗洁精应该也一样,沐浴露等产品也类似。

苯扎氯铵(缩写似乎是BAC、BKC或BZK之类的)

苯扎氯铵(Benzalkonium chloride)是英国最常见可以买到的消毒喷雾和湿巾的主要成分,如滴露(dettol)乃至各超市自有品牌都是如此。

注意滴露有一款钢瓶的消毒喷雾(All in One Disinfectant Spray)并非如此,而是以酒精为主要成分之一的。

其用法依各产品不同而不同,但基本规则是将目标表面完全沾上药液,然后等待一段时间以使其反应,最后擦掉(如果需要的话)。喷雾的说法是等自然干燥(也有说喷上就可以擦了),而湿巾的说法是需要维持表面湿润5分钟。

我其实没有完全弄明白科学做法应当是什么,所以会严格参照说明书来做。

然而那个湿巾的说明实在是不清不楚。我最大的两个问题:1) 湿巾擦过的部分最多一分钟就干了,那么我要如何维持五分钟的湿润;2) 说明中写每一片「to cover an area of 44 cm * 44 cm」,意思是覆盖在其上还是擦拭的最大面积?

该物质的原理类似表面活性剂,(但)是通过分子的极性将病毒的脂质膜层解离,达到使得病毒失活/杀灭病毒的效果。(我不是学化学的,只知道表面活性剂是一个疏水基团一个亲水基团,不知道是否也是通过极性。)

但我没有查到有效浓度的说明,而且各个产品的浓度并不一样,从0.096%(喷雾)到0.37%(湿巾)都有。有一篇文献说0.13%在15秒即可生效,有另一篇文献说0.1%在30秒效果和80%酒精一样

我在用完酒精湿巾之后买入了滴露的湿巾,因为它宣称可以用在电子设备上。为了保险,我一直是包裹手机,希望不会造成损害。

衣物消毒

我看到过多种不同的衣物消毒说法,从最乐观的「不用处理」到比较悲观的「需要高温烘干」都有。

英国的建议是正常洗涤,但没有给依据;中国的建议是正常洗涤,但担心可以烘干,同样没有给依据。当然了,烘干有用这事倒算是常识,毕竟高温是消毒的典型做法。

我查到一篇文献,做了实验,和医务工作中常用消毒清洗方法进行对比,证明正常洗涤即可有效清除新冠病毒。但我现在找不到这篇了,似乎忘了加到收藏中了。找到之后我会补上。

放置

新冠的病原体毕竟是病毒,所以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自然失活/死亡。利用这点,我们其实可以对一些不方便消毒或近期不使用的物品进行静置,然后等过了时间再用。

但在不同类别表面上,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严格来说,应该叫受新冠病毒污染的表面维持再感染能力的时间)也是不同的。而且新冠不同毒株的表现也不同,Omicron尤其能活。所以还是需要多了解一下。

实验所覆盖的产品毕竟有限,但整理下来的基本原则是:越疏松多孔的表面,病毒存活时间越短;越光滑的表面,病毒存活时间越长。但实际上也有例外,但更多是由于材料本身的特性,比如铜的表面存活时间就比较短。

具体存活时间建议参照最新研究。我一时间也找不到我之前看的最论文了(尤其有一篇香港有人做得比较全面的论文),但结论大概是这样:

  • 纸巾表面存活以小时计(以前是数十分钟到3小时,现在翻两番);

  • 纸币表面存活大概5-7天;

  • 硬纸板表面存活大概3-7天;

  • 铜表面存活大概3-5天;

  • 塑料、玻璃、不锈钢表面至少7天,多的14天;

  • 衣物表面存活大概5-9天(没说具体材料是棉还是化纤,仅参考)。

我找到原文后会回来更新。但如果有人有关于其他材料的信息,或是对上述信息的订正,也请告知,我也会将其加入。

所以保险起见,我会将物品静置两周,然后就放心使用。

但水果蔬菜之类东西就比较纠结了,一是没看到研究,二是它们既不能广泛消毒,又不能静置太长时间。所以参考其他材料,我以一周为界,没超过的话还要使用洗洁精清洗,超过的话就不用太在意。至少以我们的经验,没有出现问题。

后记

本来在写上篇感染记录的时候就打算写这篇了的。但之前看到许多脑残言论,耽误了时间——无论是无脑夸大风险的还是无脑淡化风险的。

后来自己忙,也就没找时间来写。而随着国内情况的变化,本来将其他文章作为更优先选项,写了半篇抨击那些扯淡的极力渲染新冠没有危害的文章。但我写的速度跟不上形式变化,国内已经不需要这种讨论了——已经放开了。所以就重新将这篇拿到前面,完整叙述一下,给我父母参考,也供其他人参考。

我还是那句话:新冠是个病,后遗症比例不低,研究也很不完善,所以能不得就不要得,能在没有显著额外损失的情况下保证更多人不要得就保证更多人不要得。如果全世界都是我这个年龄上下以及我这个身体条件以上的人,那么我会说放开就好。然而世界不是这样的。而新冠又是一个空气/气溶胶传播的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放开之后你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人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那些和你身体条件不同的人(你猜中国有多少糖尿病、高血压之类疾病的患者?)。所以如果你对后果的预计只考虑自己,那么自私这顶帽子你绝对逃不掉。

我不喜欢自由话术,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你想要阳性出去跑的自由,他想要出门不被感染的自由,那么我应该尊重谁的自由,谁的自由影响了谁的自由,谁又比谁更重要?

Forward links:

Related posts:

您可以在Hypothesis上的該群組內進行評論,或使用下面的Disqus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