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國的兩年COVID-19防護經驗

renyuneyun 2022年12月18日(週日) 1 mins

前一篇我寫了自己感染新冠的經歷。畢竟我年輕,影響有限,通常不至於死亡。但難受還是很有,如果讓我選,我肯定選擇做好防護,就算感染也要等再弱一點,或者後遺症搞清楚了再來。

不過感染了也證實了這麼幾件事:

  1. 我的防護手段應當是有效的,畢竟直到最近進行了風險行爲纔感染。

  2. 我的確是會感染且有症狀的,之前應該是因爲防護有效所以兩年中一直沒感染。

  3. 火車這個密閉空間內的確很難有潔淨區。

這篇討論一下我(們)之前一至兩年在共存區(英國)的防護經驗,以便其他人參考。不過說到底,自然中許多事情是概率性的,沒有辦法可以100%確保你不感染。

不過但凡你不是小孩子的話,你應該明白事情不是只有100%概率纔能/纔要去做的。

下面內容首先討論綱要,然後再分主題討論我(們)在這個綱要下的做法和知道的信息。也許我們做得多了,也許我們做得少了,這些可以調整。但綱要本身是一切的核心,關於消毒和失活的信息則是手段有效的保證。如果你對自己的做法有信心,或者只打算自己推演一套做法,那么看了綱要後也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看知識整理。

綱要

說防護新冠,說白了就是儘量防止自己會被感染的部位接觸新冠病毒。

而人體具有新冠目標受體(ACE2?)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含口腔)。也有說眼睛也算的(比如李文亮?),但從2020年秋天起就很少聽說了,所以也可能不是。所以核心就是如何避免這些部位接觸外界的新冠病毒——我們需要假設自己本身是不帶毒的。

我們的做法是效仿感染病房,劃分污染區和潔淨區——家裏絕大部分地方是潔淨區,放髒衣服的是污染區。外出認定進入污染區,回來後需要清理,然後進入潔淨區。

但由於是在個人住所,條件有限,所以對極低風險的部分進行了一定簡化。

對於買回來的東西,由於有一定(但往往被稱爲「很小」)機率也會導致人因接觸而間接感染,我們也儘量妥善消毒或放置。

新冠病毒畢竟是病毒,暴露在空氣中一定時間後則會失活/死亡。所以有些不適合消毒或不想消毒的物品,可以放置在一個合適的地方,然後等它自然失活。

下面按各個話題進行展開描述,說说我在各種場景的做法,会比較囉嗦。文中會多次提及清潔和消毒相關的部分,其依據都來自於最後知識整理部分,文中不再贅述。

在家

格局劃分及回家流程

如前所述,我們將家內劃分爲潔淨區和污染區。屋內絕大多數地區作爲潔淨區;最主要的污染區就是放置外出衣服或其他物品的地方,儘量靠近門口或其他不容易接觸的地方;而門口本身作爲半污染區考慮,會臨時用來對帶回來並需要使用的物品消毒。

這樣在外出回家後需要做的事情就很順暢了:

  1. 對鞋底消毒(噴霧),然後換拖鞋;

  2. 脫掉衣服,放置在對應地方;

  3. 洗手,洗眼鏡;

  4. 洗澡(全身)。

洗手、洗眼鏡以及洗澡之所以需要且有用,是因爲表面活性劑可以使新冠病毒失活,而肥皂、洗手液、沐浴露以及洗髮露等產品的一大成分就是表面活性劑(用以去油)。如果你只是用水,那麼效果至少會大打折扣。

洗澡一定是「全身」——頭髮、臉、耳朵、頸部、軀幹、四肢。雖然包裹在(潔淨)衣服內的部分一般可以認爲乾淨,但考慮到穿脫衣服的流程以及下次再穿衣服的過程,它們最終還是可能接觸污染區,所以保險起見要全部洗一遍。

也有信息說其實頭髮或軀幹上的不要緊。在沒有統計結論之前,這個問題只能仁者見仁了。

再多說一點:「外出」指任意情況下的外出,除非你有強烈的理由認定那次外出沒那麼要緊。比如如果快遞員就在你家門口,而你家內部都是潔淨區,那麼開門取快遞也許可以不算(但記得洗手以及對鞋子進行處理)。但如果你家在樓內,快遞員在樓門外,那麼自己考慮吧,我是专门用一套衣服应对这种场景,挂在单独的地方。另外,你還要考慮快遞員會不會是感染者,所以可以適當對頭髮進行清潔或消毒。當然,記得戴好口罩,且一定不要復用日前外出的口罩。

處理帶回或購買的東西

如果買了東西,或帶回的一些東西需要回家使用(如手機、電腦、眼鏡),那麼可以在合適的時候將它們拿出來。之後按照正常流程選擇合適的消毒產品進行處理即可。同樣需要記得將自己接觸過它們的皮膚部分進行清潔/消毒。

我們的習慣是在剛回來時就將它們全部拿出,這樣無論怎麼接觸,之後洗澡時都可以一次性解決。不過當然了,消毒後仍然要仔細洗手。

對於一些不需要外包裝的產品,我有時候也會將其拆開,小心將內容物倒出來(比如到盤子上),然後丟棄包裝。

理所當然的,外出的衣服和在家的衣服要分開。洗衣服的話,通常情況下30度水溫+洗滌劑+正常洗滌流程即可;如果想額外確保,那麼可以考慮增加烘乾(烘洗一體機的前提下)。

空氣和密封

至於空氣相關的其他細節,我們就只能儘量做,但條件所限,也無法做到盡善盡美。比較典型的是通風和下水通路。我們經常開窗通風,畢竟沒必要爲了躲新冠而讓自己染上其他病,但在窗戶外面有人經過的時候會關上它(我們在一樓)。而下水通路我們沒有任何控制能力,不過似乎我們住的地方本身設計還可以,基本處於液封之下(除了廚房),而且排污似乎也比較規範,沒有發生過反氣的狀況。不過說老實話,我覺得從這些途徑感染的機率應該極低(除了窗外直接有人),不會比我們出門戴外科口罩時跑風漏氣吸入的高,所以我們也沒有太過在乎。

但有條件且在乎的人可以考慮將這些漏洞堵上,比如增加下水通路的水封,對跑風漏氣的門框進行額外密封之類。前一段看到拍幫主有一系列文章說這事,可以參考一下。不過我還是那個看法:這些都屬於比較低概率的事情,做它們之前首先要保證更大概率的事情做好(如口罩、清潔、消毒),否則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其他

現在我住在另一個城市,但屋內分區和處理的基本原則和之前是一樣的。雖然我已經儘量挑選更合適的了,但這個房子的格局還是略遜之前的。不過它是二樓這件事比之前好一點,雖然現在窗戶外會有別人家抽煙機抽出的風。由於沒有家具,一開始很長一段時間也做了其他簡化。

國內和英國住房最大的區別應該就是國內城市住宅以單元樓爲主,而這邊有大量獨門獨戶或半獨戶;其次是窗戶的尺寸和開啓能力,這邊往往不如國內。基本而言,我覺得差別不大,除了國內可能需要更多考慮一下鄰居萬一感染,那麼通風的問題。國內一些家也有露臺,但可能會有通風管道串到那裏,所以需要留心,或者調整通風管道的盡頭位置。

外出

外出,取決於場景不同和時長不同,會有一些具體做法上的區別。但整體而言,它們有許多共性,最核心的比如確保始終正確佩戴口罩。本節先說一下通用準則,然後討論特定場景下的不同(額外)做法。

通用準則

外出注意事項的核心是確保口罩佩戴正確,氣密性良好。畢竟口鼻是主要的感染渠道。至於眼睛的潛在風險,由於我們兩人都戴眼鏡,對此基本忽略不計。如果在乎,最保險的做法是佩戴(全封閉)護目鏡;佩戴面罩(比如透明全臉那種)或許也有用,但我們沒能過去心理關,所以一般不戴。

由於回家會進行全身清潔,那麼在外的時候手可以隨意使用。但需要注意,但凡手接觸過外界物品(包括牆),那麼手就不要再接觸面部了,除非進行了清潔/消毒。

類似地,既然需要回家清潔,那麼在外時候其實可以做絕大多數事情——工作、使用公用設備、使用公共交通。它們雖然會導致手、身體其他部分或衣服污染,但它們都不會進入潔淨區,所以也就無所謂。

我知道有人推出過小工具,用來代替手完成一些主要功能,比如按電梯按鈕之類。但仔細想想,這種工具的最關鍵問題是如何攜帶。如果有方法可以確保拿出它的過程不會碰觸到污染區,放置它的過程不會碰觸潔淨區,那麼這些東西也可以一用。但問題在於我始終想不出除了始終拿在手裏以外的任何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實在恕我不能接受,不符合我的需求。

喫飯喝水

如果需要進行稍微長時間的外出,那麼喝水一定是繞不過的,而喫飯也很理所當然。其核心一是儘量找人少的地方,二是避免混合污染和潔淨區。(不要忘了攜帶免洗洗手液。)

找人少的地方的意義不用我多說。最佳的選項是有風的戶外,室內不是完全不能接受,但這時候風險就不確定了——可以很小,比如我們多次在外喫飯(當然都找的人少的座位),但也可以不小(比如我大約就是因爲在火車車門處吃東西而感染)。

水杯內部一般可以認爲是潔淨區(除非你用髒手洗了它),所以可以脫下口罩直接喝。在外購買的食物本身一般也可以認爲是潔淨的(指免於新冠,而別的就再討論吧),所以可以根據情況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措施食用。這些假設的基礎一是食物本身經過高溫,二是店員在準備食物的過程中接觸各個地方,故而將高濃度新冠病毒沾染在某個人的食物/用品上的風險有限。當然,餐具的潔淨程度只能相信他們的良心了。如果店員本身有明顯症狀,也要慎重考慮。

兩大典型例子就是快餐店和正經需要使用餐具的堂食。快餐最好還是拿到戶外吃,在店內吃則自己評估風險(比如人多則風險高,剛有人坐過的地方風險高)。需要餐具的堂食,則首先洗手,然後再接觸餐具。如果一定要到處摸或者用手機,則接觸後需要再次洗手,最差也要保證不會用那個手接觸食物(或間接做到,比如餐具換手,然後再用另一隻手去接觸之類的)。

載具或其他密閉空間

在外總有一些時候需要處於諸如公交車火車飛機之類的載具中,或者樓房商場之類的密閉空間中的時候。

如果時間短,那麼視其中人的密度,決定合適的口罩,然後正常進入,之後離開即可。基本而言,如果人的密度高,或者通風實在不好,那麼不要猶豫,直接上N95以上的口罩(擔心口罩使用時間問題的話,可以參照後文有限度重用)。但如果時間長,需要喝水乃至喫飯(如長途火車),那麼的確複雜一些。

我就懷疑我是因爲上次在火車上喫東西——即使是車門附近那種沒人的地方——而導致的感染。

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基本就還是參照前面一點,然後儘量在無人或空曠處再進行需要摘口罩的行爲。火車如果有換乘,那麼在站臺(尤其是露天站臺)進行這些事項是最佳的選擇。而如果沒有換乘機會,而且又需要,那麼儘量選擇人少的地方,並減少暴露時間爲優。

一些公司宣稱自己的載具用了高效過濾系統(比如2020年許多航空公司都這麼宣稱),所以如果相信他們的話,在出風口附近是最佳的選擇。而如果不相信的話,出風口反而是很差的選擇。

住宿

我之前由於需要差旅,外出住宿過幾次。由於英國這邊都號稱自己進行過消毒,所以我也有限地相信它沒問題。尤其是牀鋪,大概可以相信問題不大——一是牀品都按理說會更換,二是可以大概相信做清潔的人沒感染。

那麼操作的重點仍然是劃分潔淨區和污染區,類似在家內的做法。不過這時候就需要自己帶一些消毒物品了,如消毒溼巾和噴霧,對一些不完全放心的又需要接觸的地方進行處理。當然了,我也會儘量減少接觸區域。

不過對於共用衛生間的如Airbnb一類,可能就不太好操作了。不過記得肥皂等表面活性劑都可以殺滅新冠病毒,那麼對主要的接觸物(比如水龍頭開關)在每次使用開始時都進行清潔,也是一種方案(我就是這麼做的)。正常情況下房東也不會亂動你的東西,所以如果需要放點東西(如牙杯),那麼可以尋找或創造一片潔淨區,然後放在上邊。

至於Airbnb下的走廊之類,就看情況了。最好當然是戴口罩,但如果實在不合適也就算了,或者可以挑選沒人經過的時候再出去。畢竟都住在人家家了,怎麼着也得大概相信人家沒有感染吧,否則前面這些處理意義大打折扣。

社交

社交是最難的一環。它不僅取決於你怎麼想,還取決於對方怎麼想。

如果雙方都有防護意識,或對方基本不在乎,那麼戴着口罩是最佳的選項。

但如果對方在乎,或者擔心對方在乎,那麼只能儘量在其他方面下工夫了。比如儘量在戶外,儘量保持(社交)距離之類的。

這時候透明面罩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面部表情絲毫不遮擋。但這裏仍然需要考慮對方本身對面罩的反應,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不過面罩畢竟還是在兩側有開口,不知道空氣流動後會不會還是會大量進來。我個人覺得只要能有50%-70%不進來,就算是成功的。

而除了少數幾個人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多人的社交活動。這時候控制權完全不在自己手上,只能自己評估了,我做不了任何建議——因爲我也很糾結。不過大體原則還是類似:如果能相信大部分人沒問題,那麼參加也就參加了;參加時還是要儘量減少風險,但不能太過影響社交活動本身的意義。

口罩(呼吸器)

口罩可以說是這兩年人們最熟悉的防護產品。但同時,許多人對口罩的認識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用法上也有問題。

一點前置知識

口罩的目的不是阻攔病毒顆粒,而是阻攔攜帶大量病毒的(氣溶膠等?)微小的液滴。口罩材料的孔徑無法阻攔病毒顆粒;同時,少量的病毒顆粒基本不可能造成感染。

口罩的材料我不完全懂。2020年一開始的說法是要有融噴布,據說原理是融噴布上有靜電場,可以吸附液滴(水是極性分子,也合理)。然而(K)N95似乎沒有技術指標要求必須使用融噴布,但它們也是(甚至是)管用的。後來美國CDC援引一些研究宣稱布口罩也有相當不錯的效果(50%-70%)。但鑑於CDC在新冠大流行中的諸多失信表現,加上推廣布口罩所具有的明顯政治治理動機,我對它的說法並不完全信任。不過不管怎麼說,至少實踐上說明了醫用外科口罩和(K)N95等口罩的確有效。

不過最近這幾個月也有說醫用外科效果不夠了,必須要上(K)N95了的。我這邊缺少信息,沒看到論文,不知道具體如何採信。但至少戴得比較好的醫用外科目前還行,希望繼續行下去。

我對口罩的命名以及最終的選擇其實有一點疑慮,但貌似是有點想多了。比如我國口罩有醫用和防塵兩類,其中醫用的最主要特殊指標是防液體噴濺效果。常見的KN95其實是防塵口罩,但同時也有醫用KN95口罩。而KN95的指標是過濾效果,而非材料,所以理論上它們完全可以不用融噴布。所以我經常陷入會不會一般的KN95其實沒有效果的疑問中。不過畢竟(K)N95標準測試的是300nm顆粒的過濾度,應該還好,畢竟氣溶膠什麼的怎麼也要比這個大。

氣密性

在選擇了合適材料或等級口罩的前提下,還有一點很重要(或者如果你從來沒考慮過,也許是更重要):佩戴時的氣密性

影響氣密性的主要因素是貼合度,主要就是鼻部和臉頰兩側部分。所以鼻部的硬條需要在佩戴上之後整理一下以確保貼合。一般而言,平面口罩(如醫用外科口罩)氣密性都有限,尤其是臉頰部分;而立體口罩一般都更優秀;頭帶式(如兩條橫着的長帶子,戴在頭後而非耳後)的比耳掛式(最常見的那種,兩條短帶子,掛在耳朵上)的氣密性也一般更優秀,而且也舒服一些。這也是爲什麼(K)N95之類的口罩一般都做成立體的。當然了,立體口罩也有不同造型,最主要的是要尋找一個貼合自己臉型的,畢竟每個人的臉都不一樣。

有兩個不嚴謹但可以參考的判斷氣密性手段:1. 呼吸時口罩(尤其是臉頰附近)是否內收及外鼓;2. 眼鏡上有多容易留下霧氣?如果呼吸口罩沒有變化(尤其是N95類),那麼多半氣密性不好。如果眼鏡上每次呼吸都能留下大量霧氣,那麼至少鼻部氣密性不行。當然了,留下一點霧氣幾乎是一定的,畢竟水分子很小。有些口罩的設計對此有考慮,所以最終還是需要自己斟酌其氣密性。

平面口罩的氣密性也不是不能搶救一下。比如戴緊一些,或交叉掛繩之類的操作都可能有一定改進。也有研究說用皮筋橫豎箍住一些部位,可以改進氣密性;也有類似原理下的專用器具。但總的來說,還是立體口罩的氣密性更靠譜一些。

同樣是由於氣密性,佩戴多層口罩一般沒有意義,甚至可能有害。而且佩戴多層口罩時呼吸阻力變大,對肺部肌肉的影響也不可不考慮。

佩戴和摘除操作

佩戴和摘除操作也有不少人做得很不合理。其操作核心還是儘量避免混雜污染區和潔淨區——口罩的外表面是污染區,內表面是潔淨區。帶子也一般應當認爲是污染區。所以無論對口罩做什麼操作,只要你打算將它戴到臉上,那麼一定要保證不要用污染過的手或東西碰觸潔淨區。

我由於戴得多,比較熟練,所以佩戴口罩時完全不需要用手捏着口罩本體,而只用拿着帶子,然後調整鼻部的硬條;摘除時也類似,只操作帶子。這樣在臨時摘下時(比如喝水)也可以確保不會混雜。

比較典型的錯誤例子如用手直接觸摸內表面,摘下後隨手摺疊放入口袋,摘下後掛在胳膊上等。如果有必要摘下來,最好的選擇是用手拿着掛繩;如果一定要放在桌子上,除非你確定桌面屬於潔淨區,否則請將口罩外面向下。

我們買了腦後腦後掛鉤器。除了可以戴緊不勒耳朵外,它還可以充當錨定器——把它放在桌上,而口罩自然垂在桌邊。

佩戴時長

口罩的使用時長則大家現在基本都知道了:醫用外科口罩4小時,N95級別的8小時或更多一些。這個數字其實只是個大概,具體的要按你佩戴的感受爲準。主要是看兩個比較重要的指標:1. 呼吸阻力;2. 過濾能力。

基本而言,呼吸阻力以剛佩戴爲準,顯著增大後則需要更換。正常情況下,佩戴口罩時呼吸會受到一定影響,需要增大一些用力,但很有限,哪怕是N95之類。多佩戴幾次就能習慣(鍛鍊肌肉),所以到時候就很容易判斷阻力究竟如何。

過濾能力則可以考慮你吸入的氣體是否以及含有多少外界的氣味,如果顯著增加很多,那麼也可以考慮要更換了。不過氣味這事不能做準數,畢竟氣味的分子也許更小,可以穿過口罩也說不定。但如果一開始佩戴時完全聞不到外界氣味,但佩戴一段時間後開始顯著聞到,這大體也意味着你使用時間已經很久了,該換了。

關於重用

這裏再說一下口罩的重用問題。一般而言,絕大多數口罩都會和你說是一次性的,不要二次使用,但並不解釋爲什麼。在口罩充足的前提下,最好按照它們的說明使用,畢竟廠商是最瞭解自己產品的人。

嚴格來說,摘除口罩之後再佩戴就算重用了。也就是說,我前面提到的喝水操作其實就是在重用。不過實操上來說這麼做一般問題不大,畢竟你還是你,頭上的東西還是那些東西,貼合度不會有變化(除非你摘口罩的手法很特別),所以效果也不應該有影響。當然,這個結論的前提是重新佩戴上的時候確保氣密性和之前一致——有些口罩(比如不少醫用外科口罩)在取下再次佩戴後,其氣密性就是和會和之前不一致,所以需要調整口罩,或調整做法。

但如果因買不到或其他因素,而不得不重用,那麼也不是完全不能,但這時候就得自己負責重用的後果了。首先重用的大前提是口罩仍然保有足夠的過濾能力,所以如果你的口罩已經過濾性能低下了,或者本身就有限,那麼最好還是丟棄了吧。也是因此,N95之類的口罩相對有一些重用的意義,而醫用外科還是最好避免。基本而言,新冠病毒在口罩上的存活時間是1-2週,所以如果你可以將之前佩戴的口罩放置一兩週,那麼之後拿來再用也不是不可以,尤其是假如你之前僅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而如果口罩已經呼吸阻力十分大了,那麼重用就是在和自己過不去了,除非實在有必要,否則我建議不要這麼幹。

如果確有重用的需求,也可以考慮購買設計爲可以重用的口罩。我之前就購買過一款宣稱可以用酒精消毒後繼續使用的口罩。

哦對了,口罩一般都是不能用酒精之類的東西消毒後重用的。有專用的消毒設備,但個人基本不會擁有。所以個人的唯一方案就是靜置。

消毒

消毒的手段大家都知道個大概,最典型的就是濃度合適的酒精(75%左右)擦拭及噴霧,以及肥皂洗手。但消毒裏邊的細節一般鮮有媒體提及,或者都是複製粘貼,並沒有給人額外信息和信心。

這裏根據我查閱資料所掌握的信息,對該話題展開介紹,其中涉及各常見消毒產品的使用,以及它們的原理和類推產品。當然,由於我並非學這些的,所以如果內容有錯誤還望指正(這樣我也可以改進!);類似地,外推的結論僅合適用來參考,而不要輕信。最後還會說一下新冠病毒自然失活的信息。

酒精

酒精是我最傾向於使用的通用消毒產品,因爲它可以用於我生活中涉及的絕大多數場景和目標物品。最妙的是它也可以給食品表面消毒——雖然會有風味改變或影響保存等可預期後果,但至少在需要時是一個令人放心的可行選項。而且其成分明確、易懂,使用後果可以根據基本知識進行推測——酒精畢竟是有機溶劑。

用法主要是噴霧和塗抹擦拭。至於消毒時間,我沒有看到準確的結論,但一般認爲20-30秒即可。所以在給手機消毒上,我還是比較傾向於酒精的——接觸時間短,更不容易損壞(屏幕塗層取決於廠商,而且可以通過貼膜繞過)。

由於易燃性,酒精使用要避開熱源或潛在電火花區域;由於揮發性,所以要避免大規模使用。

酒精的原理據說是使蛋白質外殼變性,導致病毒失去功能。由於作用原理,酒精的濃度需要維持在一個合適的區間,否則變性效果不同,導致起不到消毒作用。這個區間我看到過多種不太一樣的說法,但基本來說70%-80%都是合適的範圍。注意這個濃度指的是體積分數,即v/v,部分產品可能需要換算。

但很可惜,英國由於擔心酗酒,故而個人買不到純的乙醇水溶液,能買到的都是變性乙醇,且都添加了苦味劑。變性乙醇(或者有時候叫甲基化乙醇)這個名字有點嚇人,但其實只是乙醇中摻雜了其他成分(即變性劑),並不會和乙醇反應變成其他分子。英國和歐盟標準一致,都是在乙醇中摻雜異丙醇、丁酮和苯甲地那。之所以有時候叫甲基化乙醇,是因爲以前(2013年以前)的做法是在其中摻雜甲醇。

我買的酒精溶液中還添加了一些甘油,理論上目的是避免使用後皮膚乾燥(如果擦手)。但由於我還進行噴霧使用,所以甘油反而是一個負擔。

肥皂/洗手液等

肥皂洗手也是一種常見的清潔策略,而且對於手部來說是更推薦的策略,因爲可以深入皮膚褶皺,還可以清潔掉其他髒污。

做法就是沾溼手,然後上肥皂/洗手液,然後用合適的手法全面清潔手部,最後沖掉。我看到過說20秒、30秒、每個步驟15秒的各種說法(其中30秒居多)。

其原理是通過表面活性劑將病毒的脂質膜層解離,使得病毒散架,故而失活/死亡。這樣,所有的以表面活性劑爲主要成分的產品都有效,只不過可能所需濃度和時長不同。

我沒有找到權威信息說洗手液是否一樣管用,但通常用法中似乎將肥皂和洗手液通稱爲肥皂,且權威信息也沒有特殊提過洗手液不管用。個人經驗上,我一直用的都是洗手液,所以應當的確管用。

同理,洗潔精應該也一樣,沐浴露等產品也類似。

苯扎氯銨(縮寫似乎是BAC、BKC或BZK之類的)

苯扎氯銨(Benzalkonium chloride)是英國最常見可以買到的消毒噴霧和溼巾的主要成分,如滴露(dettol)乃至各超市自有品牌都是如此。

注意滴露有一款鋼瓶的消毒噴霧(All in One Disinfectant Spray)並非如此,而是以酒精爲主要成分之一的。

其用法依各產品不同而不同,但基本規則是將目標表面完全沾上藥液,然後等待一段時間以使其反應,最後擦掉(如果需要的話)。噴霧的說法是等自然乾燥(也有說噴上就可以擦了),而溼巾的說法是需要維持表面溼潤5分鐘。

我其實沒有完全弄明白科學做法應當是什麼,所以會嚴格參照說明書來做。

然而那個溼巾的說明實在是不清不楚。我最大的兩個問題:1) 溼巾擦過的部分最多一分鐘就乾了,那麼我要如何維持五分鐘的溼潤;2) 說明中寫每一片「to cover an area of 44 cm * 44 cm」,意思是覆蓋在其上還是擦拭的最大面積?

該物質的原理類似表面活性劑,(但)是通過分子的極性將病毒的脂質膜層解離,達到使得病毒失活/殺滅病毒的效果。(我不是學化學的,只知道表面活性劑是一個疏水基團一個親水基團,不知道是否也是通過極性。)

但我沒有查到有效濃度的說明,而且各個產品的濃度並不一樣,從0.096%(噴霧)到0.37%(溼巾)都有。有一篇文獻說0.13%在15秒即可生效,有另一篇文獻說0.1%在30秒效果和80%酒精一樣

我在用完酒精溼巾之後買入了滴露的溼巾,因爲它宣稱可以用在電子設備上。爲了保險,我一直是包裹手機,希望不會造成損害。

衣物消毒

我看到過多種不同的衣物消毒說法,從最樂觀的「不用處理」到比較悲觀的「需要高溫烘乾」都有。

英國的建議是正常洗滌,但沒有給依據;中國的建議是正常洗滌,但擔心可以烘乾,同樣沒有給依據。當然了,烘乾有用這事倒算是常識,畢竟高溫是消毒的典型做法。

我查到一篇文獻,做了實驗,和醫務工作中常用消毒清洗方法進行對比,證明正常洗滌即可有效清除新冠病毒。但我現在找不到這篇了,似乎忘了加到收藏中了。找到之后我会补上。

放置

新冠的病原體畢竟是病毒,所以暴露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後就會自然失活/死亡。利用這點,我們其實可以對一些不方便消毒或近期不使用的物品進行靜置,然後等過了時間再用。

但在不同類別表面上,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嚴格來說,應該叫受新冠病毒污染的表面維持再感染能力的時間)也是不同的。而且新冠不同毒株的表現也不同,Omicron尤其能活。所以還是需要多瞭解一下。

實驗所覆蓋的產品畢竟有限,但整理下來的基本原則是:越疏鬆多孔的表面,病毒存活時間越短;越光滑的表面,病毒存活時間越長。但實際上也有例外,但更多是由於材料本身的特性,比如銅的表面存活時間就比較短。

具體存活時間建議參照最新研究。我一時間也找不到我之前看的最論文了(尤其有一篇香港有人做得比較全面的論文),但結論大概是這樣:

  • 紙巾表面存活以小時計(以前是數十分鐘到3小時,現在翻兩番);

  • 紙幣表面存活大概5-7天;

  • 硬紙板表面存活大概3-7天;

  • 銅表面存活大概3-5天;

  • 塑料、玻璃、不鏽鋼表面至少7天,多的14天;

  • 衣物表面存活大概5-9天(沒說具體材料是棉還是化纖,僅參考)。

我找到原文後會回來更新。但如果有人有關於其他材料的信息,或是對上述信息的訂正,也請告知,我也會將其加入。

所以保險起見,我會將物品靜置兩週,然後就放心使用。

但水果蔬菜之類東西就比較糾結了,一是沒看到研究,二是它們既不能廣泛消毒,又不能靜置太長時間。所以參考其他材料,我以一週爲界,沒超過的話還要使用洗潔精清洗,超過的話就不用太在意。至少以我們的經驗,沒有出現問題。

後記

本來在寫上篇感染記錄的時候就打算寫這篇了的。但之前看到許多腦殘言論,耽誤了時間——無論是無腦誇大風險的還是無腦淡化風險的。

後來自己忙,也就沒找時間來寫。而隨着國內情況的變化,本來將其他文章作爲更優先選項,寫了半篇抨擊那些扯淡的極力渲染新冠沒有危害的文章。但我寫的速度跟不上形式變化,國內已經不需要這種討論了——已經放開了。所以就重新將這篇拿到前面,完整敘述一下,給我父母參考,也供其他人參考。

我還是那句話:新冠是個病,後遺症比例不低,研究也很不完善,所以能不得就不要得,能在沒有顯著額外損失的情況下保證更多人不要得就保證更多人不要得。如果全世界都是我這個年齡上下以及我這個身體條件以上的人,那麼我會說放開就好。然而世界不是這樣的。而新冠又是一個空氣/氣溶膠傳播的傳染性很強的傳染病,放開之後你不可避免地會對其他人造成重大影響,尤其是那些和你身體條件不同的人(你猜中國有多少糖尿病、高血壓之類疾病的患者?)。所以如果你對後果的預計只考慮自己,那麼自私這頂帽子你絕對逃不掉。

我不喜歡自由話術,但如果一定要說的話:你想要陽性出去跑的自由,他想要出門不被感染的自由,那麼我應該尊重誰的自由,誰的自由影響了誰的自由,誰又比誰更重要?

Forward links:

Related posts:

您可以在Hypothesis上的該群組內進行評論,或使用下面的Disqus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