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冬倫敦行

renyuneyun 2018年12月28日(週五) 1 mins

說來人已在愛丁堡待了兩年,但從來沒正式去其他地方玩過。索性趁着艾寧還未回國,去倫敦遊覽一番,也算了卻自己長期的一個心願。雖說冬天不太適合去(白晝太短),耶誕節前後尤其不適合去(許多景點關門),但最終仍是安排下了七天的行程且未空候任何一天,並且行程中發現一些有趣之事。

國王十字車站與金色飛賊

早上從愛丁堡坐火車到倫敦國王十字車站,順便圍觀了一下九又四分之三站臺(並不在站臺區)。站臺旁邊是一家哈利波特主題店,據說是電影中弗立維的演員開的。

九又四分之三的哈利波特店

店中有一店員在玩一個浮在空中的金色飛賊,球隨着她的動作來回飛動,但始終就在她周身。時不時還用手上下隔空約束着球做出一些花樣。

艾寧與其進行簡單詢問,但由於英語(艾寧英語不太好,店員歐洲不知哪的口音)問題,僅知道是鈕釦電池驅動,且需要在身上(耳朵上)戴個什麼東西;盒子上寫其中有很結實的什麼東西,比頭髮細比鋼鐵結實。思來想去,我覺得即使是作爲裝飾品也可以,最起碼對得起追《哈利·波特》。

買下,後來打開之後,我發現自己想多了。我高估了現在的技術實力,以爲那麼結實的那個東西是翅膀,純靠電動機可以維持浮空。結果發現其實是靠一根絲線,兩頭分別在人身上和球上,翅膀僅僅是爲了看。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在週五會延長開放時間,故而理所當然地設計在到倫敦的第二天去(畢竟行程還是不太寬裕,但又聽說大英博物館可以逛好多天)。然而這就使得我們放棄冬至的任何習俗,不過好在倫敦夠暖和,不用擔心凍掉耳朵。

由於住處位置合適,我門選擇早上(八點)步行去大英博物館(九點開門),順便路過一下UCL。早餐在一家鄰近UCL的英式早餐店吃,雖然店面不大(雖然似乎這類店的店面都不大),但很是物美價廉。

UCL附屬醫院

路過UCL時經過UCL的“附屬醫院”(?)。

大英博物館正門朝南,既符合直覺又不符合直覺。但似乎谷歌地圖沒有標註門的朝向,使得我當時小小擔心了一把。正門其實挺大,但不知爲何只開兩側的小門,一進一出,或許是因爲遊客作爲普通人等級不夠?

大英博物館大門

大英博物館正門(門內攝)

進門先過安檢,然後可以去廣場以及正式入館。我一直覺得很神奇,便是一旦從某個開闊空間進入一個較爲封閉的大空間,外面的聲音幾乎立即消失,裏面的聲音嘈雜傳來,且隨聲音一起改變的是耳中覺得環境變得溼熱(但其他各處皮膚並無感覺)。

進門購買語音導覽,發現其實是套了殼的Android手機,導覽是其上的一個軟件。不知是不是設計考慮不足,其電量消耗較大,我一天換了兩次。同時,由於換了設備,之前設備上的“記錄”(有一個“發送遊覽至郵箱”功能)也就跟着離開了。有趣的是,從音量調節窗格推測,這些設備有的是Android 4.x,有的是5.x/6.x,看來並非是同一批次。

就我個人感覺,大英博物館的展館、路線指示做得不好。當知道想要看的東西大概在哪還好,但在大廳基本沒有指示。我們爲了找中國館上上下下跑了好多地方,最後發現居然是要先穿過某個看起來像是展示不知名島國+醫療等支(ge)援(gong)成(song)就(de)的大展廳,然後再上樓。事實上,不只是中國館,亞洲(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相關展區都在那一塊,所以我們可以放心地說大英博物館沒有針對中國人(嗯,說不定是針對所有的東方人)。

埃及館佔據了一樓相當大的一片區域,裏面展出比較知名的埃及文物(石像石雕棺槨等)。然而這裏的並非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埃及文物的全部:從外面的另一邊上樓後還有幾個相連的展廳展出木乃伊及相關文物。

羅賽塔石碑 羅賽塔石碑解釋

羅賽塔石碑(一樓,大展館)

蛤1

蛤1(埃及歷史館)

蛤2

蛤2(埃及歷史館)

在埃及館的旁邊,便是兩河流域,再然後是古羅馬等歐洲古典。看到這裏,我發現似乎這些展廳展出的基本都是大件文物(石碑、大型塑像、壁畫碑文之類),且只有非常簡單的歷史;而小型的文物、更細節的歷史以及歷史編年,則要在另一邊樓上展看。

整個博物館中東西很多,介紹也比較細緻(但英文看得還是有些頭痛,畢竟許多詞並不怎麼在其他語境下見得到)。這裏摘一些比較有趣的事:

  • 前面所貼的古埃及的蛤
  • 古希臘雕塑雄性下體,包括人類和動物(以及傳說生物)
    • 半人馬的此物形狀奇特(似乎和獨角獸的是一回事)
    • 人類的此物大小和當今一般認爲的歐美人的嚴重不符
  • 非洲展廳(地下一層)裏面的東西全是現代產品(20世紀以來)
  • 直飲水沒有發現可用的

至於中國館,並沒有特別多(對中國人自己來說)十分有價值的文物。當然這不意味着其中沒有獨特的文物,但相當多數(有意義的)都是佛教相關。相對而言,我對大英博物館是如何介紹中國更爲感興趣。在看到關於語文的敘述後(“……文言形式十分穩定……數千年來都能閱讀……”),我感覺這可能是某中國人的手筆,於是便去看其他介紹(尤其是朝代)。但由於時間因素,僅來得及拍下來(而且居然到現在都沒看)。同樣地,中國館同廳的尼泊爾、孟加拉等國展區根本連看都沒來得及去看。其實仔細想想,中國展區和尼泊爾、孟加拉等展區一樣大,而這些合起來僅有古埃及大展廳那麼大,這件事實在讓人費解……說好的從圓明園搶走的東西呢?

在衆多展品及介紹中,讓我思考最深的其實是一張對兩河流域文字的演變進行介紹的圖片。雖然早就知道兩河流域最早用的是象形/表意文字後來逐漸變成楔形文字,但看到變化的展示以及時間的標註,仍感到十分震撼。

兩河流域文字演變

兩河流域文字演變及示例

右上角圖示可以看到,兩河流域文字第一次大變化發生在600年之間,由象形轉爲楔形。雖然似乎整體組成仍然保留,但可以看出轉變並不嚴格,有額外的增加或刪除。之後的400年間又逆時針旋轉90°,並對部分形狀進行了調整。再其後1300年內,文字被歸一化,(個人理解)僅允許向下和向右的楔子且大小一致,因而許多細節再度丟失和調整。於是,經歷了這幾次“有規律的”修改,最終的楔形文字看起來和原先的象形文字毫無關聯,並且甚至無法再將三個有聯繫的字輕易聯繫起來。我甚至懷疑,會不會後來的兩河流域人再看到早先的象形文字時,會覺得它是另一種東西,並且難以解讀。

我之所以感觸頗深,是因爲聯想到漢字的歷程及未來。漢字也經歷了多次變化,而且每次變化都僅僅是在前一次的基礎上;當20世紀我們發現甲骨文時,也經歷過無法解讀、認爲不是漢字的時代。幸運的是,對於小篆後的文字我們有歷代學者整理留檔,且由於文言的穩定而可以繼續解讀;幸運的是,20世紀有一批學者致力於解讀甲骨文,最終重建其聯繫。但不幸的是,明明如今有了如此之高的受教育程度,但有人爲了維護最近一次大變革的偉光正而刻意引導人們不去思考,以至於許多人連客觀討論這個問題都不願意。漢字至今的歷史和蘇美爾文字何其相似,實在令人憂心未來其會重蹈蘇美爾人的覆轍。

倫敦塔

本身計劃第一天下午就去倫敦塔,但由於各種耽擱,20日趕到倫敦塔已是下午3點半,距離關門僅有一個小時。售票處的工作人員建議我們直接改簽(在線訂票會便宜一點)到後面某天,因爲預計遊覽時間是兩個小時。於是20當天下午的主要遊程便是倫敦塔和泰晤士河之間的區域。

白塔

倫敦塔的中心——白塔

於是22日上午我們便去了倫敦塔,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甚是正確:我們在倫敦塔從上午十點半或十一點一直遊覽到了下午三點。四個小時的實際用時遠超預期,好在當日行程比較靈活,沒有影響其他。

倫敦塔內入口每隔一段時間會有專人(守衛軍)帶領進行一個簡短的遊覽。這些守衛軍全是來自軍隊,而且據說需要表現優秀。

在倫敦塔的幾個比較血腥的塔樓和場所附近,他們會講一些相關事件。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James Scot的事,實在令我頭皮發麻;而其他事蹟與此相比則溫和了許多。

由於倫敦塔實際上是塔群,每個塔(或相連的塔/牆)均單獨展出其相關故事。其中部分還是給我留下了一些較深印象:

  • 在Bloody Tower中有一個投影故事,講述該塔中消失的兩個公主的事情。該動畫風格略顯詭異,但我很喜歡其表現方式。
  • 在城牆上某塔中,有一個多屏幕組合介紹。各個屏幕顯示內容不同,且分區良好。
  • 在某近現代軍功勳章展示廳內有紀念幣售賣。紀念幣售賣器的網絡連接出了問題。
  • 同一房子內,有一個壓硬幣的機器。本以爲是手動的,結果發現需要投入一鎊來開啓電機。

另外個人感覺,倫敦塔往外看的風景不錯……

倫敦塔橋

塔橋

北側街道

北側街道

馬克思墓

原本計劃是22日乘車去Highgate公墓,拜謁馬克思。實現中,由於時間因素,改爲23日上午去。部分由於Highgate較遠且該方向沒什麼其他可去之處,於是首先去了半路上的Camden鎮,然後再去Highgate公墓。

Highgate公墓其實是有入場費的,雖然並不高(東園4鎊)。西園僅允許導覽,但有和東園的套票。馬克思髒於東園,且在園內遷移過一次——在1954年英國共產黨集資將馬克思棺槨從原址移到現在的地址,並在其上修了碩大的雕像。

馬克思墓舊址

1954年前馬克思便埋骨於此

舊墓所在之處不甚好走(但畢竟有小路),的確遠不如新位置顯眼與寬敞。

馬克思墓碑像

新墓碑底座上碩大明顯地刻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以及底部的“哲學家不過是以不同的方法解釋世界,但真正難的是改變世界”。碑四邊均有一個小的方形凸起,而在正面的凸起上不知是誰放了一本略有斑駁泛黃的《共產黨宣言》,應該是德文版本(至少不是英文)。

在我們拜謁時間段中,陸續也有三四組其他人(2-4人)也來拜謁(普遍都是新舊均去),有的還帶得有花。不知是平日均是如此,還是只有這天比較特殊(耶誕前一天,其他許多地方關門)。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馬克思埋骨似乎是東園目前一個比較重要(或許是最重要)的“項目”。但相比起國際形勢,這點小事肯定遠遠達不到需要在乎的地步……

自然歷史博物館與科學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實際上去了兩次,第一次是遊覽完倫敦塔的下午,第二次是馬克思墓那天的下午。第二次時候也(先)去了科學博物館(兩者緊挨着,雖然入口不緊挨)。

科學博物館

科學博物館一樓主要展示科技變遷(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期曾經幻想的未來),二樓往上有一些比較奇妙的展示。

首先是數學區,房間中心是一個大型裝飾,兩個面扭曲成的三維構造,但又沒有邊界。

中間裝飾

數學區放了差分機與分析機的模型,貌似均是真貨。在維基百科查分析機看到的那張圖與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所以不確定我看到的是當年製造的半成品,還是現代復原的完整品。

差分機

分析機

在電氣、通信的區域,館中展出了從早至今的各種通信方案,以及相應的“基站”。這個區域的確漲了一些知識,但令我比較印象深刻並不是展示的技術,而是櫥窗中兩個我當年看上的設備……雖然想得到,但沒想到這麼快,我曾經看上的設備居然已經進博物館了……

HTC One

Sony Smart Band

在這些設備旁邊,有兩臺互動遊戲設備,模擬基站/信號塔建設,比較有趣,尤其是對於沒有這方面知識的人有教育意義。個人也比較期待有人開發出家庭wifi佈局版。

另外,該展館中有透明屏幕,前後三塊一起用作視頻展示(各顯示一層)。我一直以爲透明屏幕距離實用還有很大距離,沒想到這就見到了。

透明屏幕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是設計行程中在大英博物館之後的第二重點博物館。但由於時間限制,我們沒有能夠逛完整個自然歷史博物館(雖然來了兩次)。但即便如此,其中也有很多有趣之物。

大廳空中有一個鯨魚的骨架,它真正讓我對鯨魚的大小有一點直觀的感受。從大廳過去,在一樓上二樓的樓梯上是達爾文的半身雕像,二樓走廊一側是許多種礦石,另一側則是許多鳥類。

恐龍的展區在一樓左側(西?),我只簡單轉了一圈,有一些不知真假的部分化石,以及知識介紹。

二樓的重點其實是礦石長廊,是一整間大屋子/長廊。展桌中按照構成元素擺放礦石,兩側展櫃中也有一些(更大個頭的)礦石,其中礦石數量遠比二樓走廊中的多。

礦石長廊

近距離觀察,纔發現自然造物之神奇美麗。除去各種晶瑩剔透、整整齊齊,向內生長而不是向外的晶體也很神奇。雖然一定有人會給出科學解釋,但我仍然無法止住去想是否曾經這種礦石有個文明,但世界發生災害,內外倒轉……

向內生長的晶體

礦石長廊的盡頭是所謂的“寶庫”(the Vault),似乎是某王室還是軍官的私人收藏。其中基本都是打磨過(乃至雕琢過)的珠寶,更有一組由(小顆)珠寶組成的金字塔圖案。

Jewel Pyramid

從另一側進入自然歷史博物館,則首先看到的是遞質、地球歷史。擡頭迎接的是一個電梯,深入“地球”內部。上面除去展示、介紹、科普外,還有很多有趣的互動裝置/展區,但少部分似乎讓人不明所以(也許是壞掉了?)。其中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一個模擬地震的區域,百玩不厭。

說來我其實一直很喜歡博物館/科技館中多設置一些互動裝置,寓教於樂的深入感是文字說明比擬不了的。這種機會對於貧苦人家的孩子尤其重要。

25日

由於25日一切停擺,我們選擇這日去逛中國城以及去看各個橋。途中見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趣地點及現象。

幾乎理所當然地,中國城普遍沒有停擺,依然是熙熙攘攘。但倫敦中國城並不如我所幻想地一般是一條長長的街道,而幾乎是方形的一塊區域。

在進入街區前,有一個不知是喝高了還是吸了大麻的、二三十歲上下的、面容還算不錯的、衣着(故意?)並不夠暖和的白人女性路過我們,然後向着我問:“Hey, me, hungry. Can I have one of your mince?”(mince是一種甜餡餅/糕點,似乎有耶誕節吃它的傳統。)其時我手中拿着一小盒(兩個)打開了的mince,本是昨天順手買的臨期食品,早上由於感覺吃不下便拿在手中。於是順勢便跟她說要不兩個都拿走吧,便將手中小盒子給了她。

本以爲海底撈會開在中國城,但查地圖發現並不,而是在離中國城不是很遠的地方。走過去看了一眼正在修建的海底撈,然後驚訝地發現這條街道很多店鋪仍在開門,而且居然還有一個漢堡王一個costa營業。相對的是,路上碰到的華人店鋪,在該時間段都大規模提價。

對岸

泰晤士河對岸

溫徹斯特宮裝飾

溫徹斯特宮廢墟的裝飾殘餘

倫敦環境

倫敦的環境相關事情也是一個挺有意思的事情,包括風、水、人風。

其實倫敦的空氣還不錯,至少沒有明顯比愛丁堡差。看來當年污染留下的教訓仍然被人記住,應當不會重蹈覆轍。當然,這也可能和我們去的時節有關:我們去時其實市內車並不算多,並不知道平時是否也是如此。

20日下午15點多的天空

而水則是一個明顯區別的地方。很早以前就聽說“英國的水質不好”,但我到愛丁堡感覺水質不錯,一查發現Lothian區域是全英國水質最好的地區(似乎在全世界都算不錯?),而且蘇格蘭普遍比英格蘭好……到了倫敦發現水質的確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1. 凡是燒水,必定會在鍋的底部留下一大層水垢
  2. 喝燒過的水,明顯感到有一種略衝的的氣味/味道,但又不是氯相關的氣味
  3. 燒開的水的口感比愛丁堡的圓潤/厚實
    • 該口感其實讓我聯想到圓石灰石(的形狀)
    • 該感受據我個人經驗代表礦物質含量更高(但未必是有必要引用的礦物質……突出表現是煮開後可產生沉澱)
  4. 洗澡洗頭時,明顯感覺頭髮硬而且比較剌手

但我由於胃的問題,又必須要燒水,這樣還是帶來了一定麻煩(但同時,相比直接喝自來水,燒開好歹能去掉一些鈣鎂鋁之類的元素)。但其實更該擔憂的是那些長期住在倫敦的人究竟是如何應對這一現象的?我們發現一些倫敦人的確也是直接飲用自來水的;英國王室的謝頂問題是否也和倫敦的水質有關?(笑

街道整體比較乾淨,但也有個別街道(及小路)並不如意。比方說我們路過的某個小教堂旁邊是一羣小吃攤,那裏就顯得髒兮兮的;24號早上我們路過一個街邊花壇,裏面散落各式垃圾,不知是一晚上積累的與否。

某街邊花園

由於是耶誕節前後,倫敦幾乎一切均停擺。24日晚的公共交通停止工作,25日完全沒有公共交通,26早上恢復;24日晚超市、飯店(包括快餐)提早下班(其實至少23日已經提早了),25日幾乎沒有工作的,26多恢復工作(但完全恢復正常要等過了公曆元旦)。而我們在24日晚購買食物時,發現超市的食物幾乎已被搬空。

25日我們看到路上有單獨的散落乞人(從屬物中有似乎不少的食物,估計是前一天晚上超市沒賣完的),也有三五成羣的乞人;有的只有被褥衣物,有的有帳篷。之前在愛丁堡時就好奇他們是否有爭奪地盤的事情,以及是否有丐幫(無論哪個形式的),到了倫敦該疑問其實更加擴大。當然,最令我好奇的是究竟乞討能否獲得還不錯的收入,畢竟對此有所聽聞,而且也見過個別乞人有手機(雖然應該是二手,但至少證明有閒錢)。

總體感受

綜合來看,這次倫敦之行算是比較滿意,去了計劃中最重要的地方,並且多少感受了倫敦的風土。然而由於對部分景點所需時間的估計不足(或許是我們太慢),以及時節限制,導致部分其他景點被放棄。

綜合來看,倫敦生活成本的確要比愛丁堡高一些。平價伙食可選種類較少,且其“平價”比愛丁堡仍要高一點。 其中wasabi是除了各類meal deal外我們最常吃的,其食材及手藝都不錯,價格也比較合理(尤其如果考慮關門前清倉則更合算)。只是無論選擇何種方案,蔬菜、肉以及主食的平衡很難做到,而meal deal是其中最好、同時恰好也是最合算的選擇。

遊覽方面,各個博物館都很值得多花些時間去看、稍有歷史意義的景點也值得多花時間去看。而在城市中漫步,不定何時便會遇到驚喜(當然也可能是驚嚇)。交通方面,每日公交(包括地鐵)費用的封頂設定實在是讓人很省心。

給我機會,我是比較願意再去倫敦遊玩的。但……倫敦的水質……


您可以在Hypothesis上的該群組內進行評論,或使用下面的Disqus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