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冬伦敦行

renyuneyun 2018年12月28日(周五) 1 mins

说来人已在爱丁堡待了两年,但从来没正式去其他地方玩过。索性趁着艾宁还未回国,去伦敦游览一番,也算了却自己长期的一个心愿。虽说冬天不太适合去(白昼太短),耶诞节前后尤其不适合去(许多景点关门),但最终仍是安排下了七天的行程且未空候任何一天,并且行程中发现一些有趣之事。

国王十字车站与金色飞贼

早上从爱丁堡坐火车到伦敦国王十字车站,顺便围观了一下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并不在站台区)。站台旁边是一家哈利波特主题店,据说是电影中弗立维的演员开的。

九又四分之三的哈利波特店

店中有一店员在玩一个浮在空中的金色飞贼,球随着她的动作来回飞动,但始终就在她周身。时不时还用手上下隔空约束着球做出一些花样。

艾宁与其进行简单询问,但由于英语(艾宁英语不太好,店员欧洲不知哪的口音)问题,仅知道是纽扣电池驱动,且需要在身上(耳朵上)戴个什么东西;盒子上写其中有很结实的什么东西,比头发细比钢铁结实。思来想去,我觉得即使是作为装饰品也可以,最起码对得起追《哈利·波特》。

买下,后来打开之后,我发现自己想多了。我高估了现在的技术实力,以为那么结实的那个东西是翅膀,纯靠电动机可以维持浮空。结果发现其实是靠一根丝线,两头分别在人身上和球上,翅膀仅仅是为了看。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在周五会延长开放时间,故而理所当然地设计在到伦敦的第二天去(毕竟行程还是不太宽裕,但又听说大英博物馆可以逛好多天)。然而这就使得我们放弃冬至的任何习俗,不过好在伦敦够暖和,不用担心冻掉耳朵。

由于住处位置合适,我门选择早上(八点)步行去大英博物馆(九点开门),顺便路过一下UCL。早餐在一家邻近UCL的英式早餐店吃,虽然店面不大(虽然似乎这类店的店面都不大),但很是物美价廉。

UCL附属医院

路过UCL时经过UCL的“附属医院”(?)。

大英博物馆正门朝南,既符合直觉又不符合直觉。但似乎谷歌地图没有标注门的朝向,使得我当时小小担心了一把。正门其实挺大,但不知为何只开两侧的小门,一进一出,或许是因为游客作为普通人等级不够?

大英博物馆大门

大英博物馆正门(门内摄)

进门先过安检,然后可以去广场以及正式入馆。我一直觉得很神奇,便是一旦从某个开阔空间进入一个较为封闭的大空间,外面的声音几乎立即消失,里面的声音嘈杂传来,且随声音一起改变的是耳中觉得环境变得湿热(但其他各处皮肤并无感觉)。

进门购买语音导览,发现其实是套了壳的Android手机,导览是其上的一个软件。不知是不是设计考虑不足,其电量消耗较大,我一天换了两次。同时,由于换了设备,之前设备上的“记录”(有一个“发送游览至邮箱”功能)也就跟着离开了。有趣的是,从音量调节窗格推测,这些设备有的是Android 4.x,有的是5.x/6.x,看来并非是同一批次。

就我个人感觉,大英博物馆的展馆、路线指示做得不好。当知道想要看的东西大概在哪还好,但在大厅基本没有指示。我们为了找中国馆上上下下跑了好多地方,最后发现居然是要先穿过某个看起来像是展示不知名岛国+医疗等支(ge)援(gong)成(song)就(de)的大展厅,然后再上楼。事实上,不只是中国馆,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相关展区都在那一块,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说大英博物馆没有针对中国人(嗯,说不定是针对所有的东方人)。

埃及馆占据了一楼相当大的一片区域,里面展出比较知名的埃及文物(石像石雕棺椁等)。然而这里的并非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埃及文物的全部:从外面的另一边上楼后还有几个相连的展厅展出木乃伊及相关文物。

罗赛塔石碑 罗赛塔石碑解释

罗赛塔石碑(一楼,大展馆)

蛤1

蛤1(埃及历史馆)

蛤2

蛤2(埃及历史馆)

在埃及馆的旁边,便是两河流域,再然后是古罗马等欧洲古典。看到这里,我发现似乎这些展厅展出的基本都是大件文物(石碑、大型塑像、壁画碑文之类),且只有非常简单的历史;而小型的文物、更细节的历史以及历史编年,则要在另一边楼上展看。

整个博物馆中东西很多,介绍也比较细致(但英文看得还是有些头痛,毕竟许多词并不怎么在其他语境下见得到)。这里摘一些比较有趣的事:

  • 前面所贴的古埃及的蛤
  • 古希腊雕塑雄性下体,包括人类和动物(以及传说生物)
    • 半人马的此物形状奇特(似乎和独角兽的是一回事)
    • 人类的此物大小和当今一般认为的欧美人的严重不符
  • 非洲展厅(地下一层)里面的东西全是现代产品(20世纪以来)
  • 直饮水没有发现可用的

至于中国馆,并没有特别多(对中国人自己来说)十分有价值的文物。当然这不意味着其中没有独特的文物,但相当多数(有意义的)都是佛教相关。相对而言,我对大英博物馆是如何介绍中国更为感兴趣。在看到关于语文的叙述后(“……文言形式十分稳定……数千年来都能阅读……”),我感觉这可能是某中国人的手笔,于是便去看其他介绍(尤其是朝代)。但由于时间因素,仅来得及拍下来(而且居然到现在都没看)。同样地,中国馆同厅的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展区根本连看都没来得及去看。其实仔细想想,中国展区和尼泊尔、孟加拉等展区一样大,而这些合起来仅有古埃及大展厅那么大,这件事实在让人费解……说好的从圆明园抢走的东西呢?

在众多展品及介绍中,让我思考最深的其实是一张对两河流域文字的演变进行介绍的图片。虽然早就知道两河流域最早用的是象形/表意文字后来逐渐变成楔形文字,但看到变化的展示以及时间的标注,仍感到十分震撼。

两河流域文字演变

两河流域文字演变及示例

右上角图示可以看到,两河流域文字第一次大变化发生在600年之间,由象形转为楔形。虽然似乎整体组成仍然保留,但可以看出转变并不严格,有额外的增加或删除。之后的400年间又逆时针旋转90°,并对部分形状进行了调整。再其后1300年内,文字被归一化,(个人理解)仅允许向下和向右的楔子且大小一致,因而许多细节再度丢失和调整。于是,经历了这几次“有规律的”修改,最终的楔形文字看起来和原先的象形文字毫无关联,并且甚至无法再将三个有联系的字轻易联系起来。我甚至怀疑,会不会后来的两河流域人再看到早先的象形文字时,会觉得它是另一种东西,并且难以解读。

我之所以感触颇深,是因为联想到汉字的历程及未来。汉字也经历了多次变化,而且每次变化都仅仅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当20世纪我们发现甲骨文时,也经历过无法解读、认为不是汉字的时代。幸运的是,对于小篆后的文字我们有历代学者整理留档,且由于文言的稳定而可以继续解读;幸运的是,20世纪有一批学者致力于解读甲骨文,最终重建其联系。但不幸的是,明明如今有了如此之高的受教育程度,但有人为了维护最近一次大变革的伟光正而刻意引导人们不去思考,以至于许多人连客观讨论这个问题都不愿意。汉字至今的历史和苏美尔文字何其相似,实在令人忧心未来其会重蹈苏美尔人的覆辙。

伦敦塔

本身计划第一天下午就去伦敦塔,但由于各种耽搁,20日赶到伦敦塔已是下午3点半,距离关门仅有一个小时。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建议我们直接改签(在线订票会便宜一点)到后面某天,因为预计游览时间是两个小时。于是20当天下午的主要游程便是伦敦塔和泰晤士河之间的区域。

白塔

伦敦塔的中心——白塔

于是22日上午我们便去了伦敦塔,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甚是正确:我们在伦敦塔从上午十点半或十一点一直游览到了下午三点。四个小时的实际用时远超预期,好在当日行程比较灵活,没有影响其他。

伦敦塔内入口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专人(守卫军)带领进行一个简短的游览。这些守卫军全是来自军队,而且据说需要表现优秀。

在伦敦塔的几个比较血腥的塔楼和场所附近,他们会讲一些相关事件。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James Scot的事,实在令我头皮发麻;而其他事迹与此相比则温和了许多。

由於伦敦塔实际上是塔群,每个塔(或相连的塔/墙)均单独展出其相关故事。其中部分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较深印象:

  • 在Bloody Tower中有一个投影故事,讲述该塔中消失的两个公主的事情。该动画风格略显诡异,但我很喜欢其表现方式。
  • 在城墙上某塔中,有一个多屏幕组合介绍。各个屏幕显示内容不同,且分区良好。
  • 在某近现代军功勋章展示厅内有纪念币售卖。纪念币售卖器的网络连接出了问题。
  • 同一房子内,有一个压硬币的机器。本以为是手动的,结果发现需要投入一镑来开启电机。

另外个人感觉,伦敦塔往外看的风景不错……

伦敦塔桥

塔桥

北侧街道

北侧街道

马克思墓

原本计划是22日乘车去Highgate公墓,拜谒马克思。实现中,由于时间因素,改为23日上午去。部分由于Highgate较远且该方向没什么其他可去之处,于是首先去了半路上的Camden镇,然后再去Highgate公墓。

Highgate公墓其实是有入场费的,虽然并不高(东园4镑)。西园仅允许导览,但有和东园的套票。马克思脏于东园,且在园内迁移过一次——在1954年英国共产党集资将马克思棺椁从原址移到现在的地址,并在其上修了硕大的雕像。

马克思墓旧址

1954年前马克思便埋骨于此

旧墓所在之处不甚好走(但毕竟有小路),的确远不如新位置显眼与宽敞。

马克思墓碑像

新墓碑底座上硕大明显地刻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及底部的“哲学家不过是以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但真正难的是改变世界”。碑四边均有一个小的方形凸起,而在正面的凸起上不知是谁放了一本略有斑驳泛黄的《共产党宣言》,应该是德文版本(至少不是英文)。

在我们拜谒时间段中,陆续也有三四组其他人(2-4人)也来拜谒(普遍都是新旧均去),有的还带得有花。不知是平日均是如此,还是只有这天比较特殊(耶诞前一天,其他许多地方关门)。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马克思埋骨似乎是东园目前一个比较重要(或许是最重要)的“项目”。但相比起国际形势,这点小事肯定远远达不到需要在乎的地步……

自然历史博物馆与科学博物馆

自然历史博物馆实际上去了两次,第一次是游览完伦敦塔的下午,第二次是马克思墓那天的下午。第二次时候也(先)去了科学博物馆(两者紧挨着,虽然入口不紧挨)。

科学博物馆

科学博物馆一楼主要展示科技变迁(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曾经幻想的未来),二楼往上有一些比较奇妙的展示。

首先是数学区,房间中心是一个大型装饰,两个面扭曲成的三维构造,但又没有边界。

中间装饰

数学区放了差分机与分析机的模型,貌似均是真货。在维基百科查分析机看到的那张图与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所以不确定我看到的是当年制造的半成品,还是现代复原的完整品。

差分机

分析机

在电气、通信的区域,馆中展出了从早至今的各种通信方案,以及相应的“基站”。这个区域的确涨了一些知识,但令我比较印象深刻并不是展示的技术,而是橱窗中两个我当年看上的设备……虽然想得到,但没想到这么快,我曾经看上的设备居然已经进博物馆了……

HTC One

Sony Smart Band

在这些设备旁边,有两台互动游戏设备,模拟基站/信号塔建设,比较有趣,尤其是对于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有教育意义。个人也比较期待有人开发出家庭wifi布局版。

另外,该展馆中有透明屏幕,前后三块一起用作视频展示(各显示一层)。我一直以为透明屏幕距离实用还有很大距离,没想到这就见到了。

透明屏幕

自然历史博物馆

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设计行程中在大英博物馆之后的第二重点博物馆。但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没有能够逛完整个自然历史博物馆(虽然来了两次)。但即便如此,其中也有很多有趣之物。

大厅空中有一个鲸鱼的骨架,它真正让我对鲸鱼的大小有一点直观的感受。从大厅过去,在一楼上二楼的楼梯上是达尔文的半身雕像,二楼走廊一侧是许多种矿石,另一侧则是许多鸟类。

恐龙的展区在一楼左侧(西?),我只简单转了一圈,有一些不知真假的部分化石,以及知识介绍。

二楼的重点其实是矿石长廊,是一整间大屋子/长廊。展桌中按照构成元素摆放矿石,两侧展柜中也有一些(更大个头的)矿石,其中矿石数量远比二楼走廊中的多。

矿石长廊

近距离观察,才发现自然造物之神奇美丽。除去各种晶莹剔透、整整齐齐,向内生长而不是向外的晶体也很神奇。虽然一定有人会给出科学解释,但我仍然无法止住去想是否曾经这种矿石有个文明,但世界发生灾害,内外倒转……

向内生长的晶体

矿石长廊的尽头是所谓的“宝库”(the Vault),似乎是某王室还是军官的私人收藏。其中基本都是打磨过(乃至雕琢过)的珠宝,更有一组由(小颗)珠宝组成的金字塔图案。

Jewel Pyramid

从另一侧进入自然历史博物馆,则首先看到的是递质、地球历史。抬头迎接的是一个电梯,深入“地球”内部。上面除去展示、介绍、科普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互动装置/展区,但少部分似乎让人不明所以(也许是坏掉了?)。其中个人觉得最有趣的是一个模拟地震的区域,百玩不厌。

说来我其实一直很喜欢博物馆/科技馆中多设置一些互动装置,寓教于乐的深入感是文字说明比拟不了的。这种机会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尤其重要。

25日

由于25日一切停摆,我们选择这日去逛中国城以及去看各个桥。途中见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趣地点及现象。

几乎理所当然地,中国城普遍没有停摆,依然是熙熙攘攘。但伦敦中国城并不如我所幻想地一般是一条长长的街道,而几乎是方形的一块区域。

在进入街区前,有一个不知是喝高了还是吸了大麻的、二三十岁上下的、面容还算不错的、衣着(故意?)并不够暖和的白人女性路过我们,然后向着我问:“Hey, me, hungry. Can I have one of your mince?”(mince是一种甜馅饼/糕点,似乎有耶诞节吃它的传统。)其时我手中拿着一小盒(两个)打开了的mince,本是昨天顺手买的临期食品,早上由于感觉吃不下便拿在手中。于是顺势便跟她说要不两个都拿走吧,便将手中小盒子给了她。

本以为海底捞会开在中国城,但查地图发现并不,而是在离中国城不是很远的地方。走过去看了一眼正在修建的海底捞,然后惊讶地发现这条街道很多店铺仍在开门,而且居然还有一个汉堡王一个costa营业。相对的是,路上碰到的华人店铺,在该时间段都大规模提价。

对岸

泰晤士河对岸

温彻斯特宫装饰

温彻斯特宫废墟的装饰残余

伦敦环境

伦敦的环境相关事情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包括风、水、人风。

其实伦敦的空气还不错,至少没有明显比爱丁堡差。看来当年污染留下的教训仍然被人记住,应当不会重蹈覆辙。当然,这也可能和我们去的时节有关:我们去时其实市内车并不算多,并不知道平时是否也是如此。

20日下午15点多的天空

而水则是一个明显区别的地方。很早以前就听说“英国的水质不好”,但我到爱丁堡感觉水质不错,一查发现Lothian区域是全英国水质最好的地区(似乎在全世界都算不错?),而且苏格兰普遍比英格兰好……到了伦敦发现水质的确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1. 凡是烧水,必定会在锅的底部留下一大层水垢
  2. 喝烧过的水,明显感到有一种略冲的的气味/味道,但又不是氯相关的气味
  3. 烧开的水的口感比爱丁堡的圆润/厚实
    • 该口感其实让我联想到圆石灰石(的形状)
    • 该感受据我个人经验代表矿物质含量更高(但未必是有必要引用的矿物质……突出表现是煮开后可产生沉淀)
  4. 洗澡洗头时,明显感觉头发硬而且比较剌手

但我由于胃的问题,又必须要烧水,这样还是带来了一定麻烦(但同时,相比直接喝自来水,烧开好歹能去掉一些钙镁铝之类的元素)。但其实更该担忧的是那些长期住在伦敦的人究竟是如何应对这一现象的?我们发现一些伦敦人的确也是直接饮用自来水的;英国王室的谢顶问题是否也和伦敦的水质有关?(笑

街道整体比较干净,但也有个别街道(及小路)并不如意。比方说我们路过的某个小教堂旁边是一群小吃摊,那里就显得脏兮兮的;24号早上我们路过一个街边花坛,里面散落各式垃圾,不知是一晚上积累的与否。

某街边花园

由于是耶诞节前后,伦敦几乎一切均停摆。24日晚的公共交通停止工作,25日完全没有公共交通,26早上恢复;24日晚超市、饭店(包括快餐)提早下班(其实至少23日已经提早了),25日几乎没有工作的,26多恢复工作(但完全恢复正常要等过了公历元旦)。而我们在24日晚购买食物时,发现超市的食物几乎已被搬空。

25日我们看到路上有单独的散落乞人(从属物中有似乎不少的食物,估计是前一天晚上超市没卖完的),也有三五成群的乞人;有的只有被褥衣物,有的有帐篷。之前在爱丁堡时就好奇他们是否有争夺地盘的事情,以及是否有丐帮(无论哪个形式的),到了伦敦该疑问其实更加扩大。当然,最令我好奇的是究竟乞讨能否获得还不错的收入,毕竟对此有所听闻,而且也见过个别乞人有手机(虽然应该是二手,但至少证明有闲钱)。

总体感受

综合来看,这次伦敦之行算是比较满意,去了计划中最重要的地方,并且多少感受了伦敦的风土。然而由于对部分景点所需时间的估计不足(或许是我们太慢),以及时节限制,导致部分其他景点被放弃。

综合来看,伦敦生活成本的确要比爱丁堡高一些。平价伙食可选种类较少,且其“平价”比爱丁堡仍要高一点。 其中wasabi是除了各类meal deal外我们最常吃的,其食材及手艺都不错,价格也比较合理(尤其如果考虑关门前清仓则更合算)。只是无论选择何种方案,蔬菜、肉以及主食的平衡很难做到,而meal deal是其中最好、同时恰好也是最合算的选择。

游览方面,各个博物馆都很值得多花些时间去看、稍有历史意义的景点也值得多花时间去看。而在城市中漫步,不定何时便会遇到惊喜(当然也可能是惊吓)。交通方面,每日公交(包括地铁)费用的封顶设定实在是让人很省心。

给我机会,我是比较愿意再去伦敦游玩的。但……伦敦的水质……


您可以在Hypothesis上的該群組內進行評論,或使用下面的Disqus評論。